黄湘源独家文章:增发如“狼”转债似“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26日 15:48 新浪财经 | |
黄湘源 增发价高于IPO,其圈钱本性早已被市场洞悉无余。但是,当初投资者发出增发猛于虎的惊叹时,并没有想到会有比增发更猛的圈钱品种问世。再融资的血盆大口令增发小巫见大巫,如果说再融资猛如虎,那么,增发可能就只能退居狼位了。 当增发一往无前的时候,圈钱欲膨胀的上市公司是不会旁顾再融资的。但是,在圈钱色彩过浓的增发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的时候,可转债也就成了圈钱心切的上市公司的首选。尽管可转债的股性债性两性兼备令融资人不得不冒一冒负债风险,比起只有股性的增发或配股来上市公司不得不作好转股不成就付息还债的准备,但是,当上市公司发现可转债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圈钱额度限制的时候,也就不由得食指大动起来。于是,可转债开始出现一哄而上的趋势,不仅争先恐后,而且胃口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去年刚刚发债,今年又欲加倍再发的情况。 可转债超越增发配股,是当前再融资市场最为引人关注的重要趋向。统计显示,在2003年1至8月份上市公司再融资所募集资金222.78亿元中,配股募集资金46.6亿元;增发募集资金52.28亿元;而可转债筹集资金则达到123.90亿元。对于可转债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在2001年以前,配股一直稳坐头把交椅。2001年在增发急起直追,融资额达到347.504亿元的情况下,配股融资额仍达到366.231亿元,领先一步。2002年增发一枝独秀,融资163.06亿元,大大超过配股52.185亿元的融资额。而可转债作为一向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灰姑娘,2002年发行的5只可转债总共才融资41.5亿元,虽然已经接近过去4年总共发行的5只可转债的融资总额47亿元,但在2002年的整个再融资格局中依然舔居末尾。 可转债的脱颖而出,反映了它本来有可能成为当前直接融资功能相对弱化的市场条件下一种更能体现“适者生存”规则的再融资方式,假如不是由于眼下缺乏节制的一哄而上而导致其由方兴未艾走向物极必反的话。2003年半年报的统计显示,约有70家上市公司推出了再融资计划,其中,提出发行可转债预案的超过了50家。就连2002年6月刚刚发行了15亿可转债的万科,也决定2003年再次申请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最低为19亿元、最高规模为30亿元。相对于目前上市公司增发配股一般为数千万元的融资额标的来说,动辄上亿十数亿的可转债可谓信口开河,满天要价。上市融资110亿之后仅一年的招商银行,此次拟发行100亿可转债,是国家发改委所批准的15家大型国企将发行的352亿元企业债额度的近三分之一,开了恶性融资的先例。在当前银根紧缩且股市的低迷程度达到5·19行情以来之极致的情况下,可转债缺乏节制的一哄而上,不仅引起投资者反感,而且严重超出了市场的可承受程度。这种不顾一切的狂热圈钱,既加剧了市场资金面的紧张局势,更是有可能对弱不禁风的市场起到落井下石的破坏作用。 可转债的一哄而上撕破了圈钱宣言一向标榜的共同利益的面纱,暴露了圈钱狂吃起股民来猛于虎的真面目。狮子大开口的招行行长公然宣称“方案不可能顾及所有方面的利益!”其实,该行长只是说了一句大实话。问题的关键显然并不在于招行的100亿可转债有多少比例向流通股东配售,即使100%配售,也不会被老股东视作利好,反而可能会带来跟新股市值配售而导致股市周边资金大量流失相仿佛的尴尬。问题在于这种只顾索取不思回报的圈钱本质上就是对股民的掠夺。正因为如此,它的下场也就难免会同增发和配股一样,终因过度的恶性融资而伤透了投资者的心,使其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目前,这种预兆已经出现在招行流通股的市场交易之中。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