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独家专栏文章:万籁俱寂候“华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12日 16:28 新浪财经 | |
黄湘源 万籁俱寂。华夏银行上市的前夕,股市显得出奇的沉闷。 如果说是市场患了“恐大症”,那么,随着QFII、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各路投资新军的相继入市,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大资金有足够的能力承接大盘股的冲击,这是已经在 作为银行股,无论在国外成熟市场还是此前的中国股市,都是首选的蓝筹股投资品种。国外成熟市场的银行股都是蓝筹股,中国股市的深发展也曾经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姿态大展过绩优蓝筹股的雄风,并为它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是,尽管这几年投资者总是把银行股作为投资蓝筹股的首选,银行股却非但并未给它的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反而把许多投资者深深地套牢在虚无缥缈的预期收益上。人们不由得怀疑起来,银行股的绩优蓝筹是真的吗?正因为这个原因,华夏银行引起的问题,不仅在于其大不大,而且还在于其蓝不蓝。在某种意义上,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说起来,这个问题也许并不是华夏银行本身引起的。尽管有关华夏银行是否“乔装上市”不是没有疑问。近期的《证券市场周刊》就有一篇文章责疑华夏银行涉嫌利用会计手段人为减少不良贷款损失准备2.03亿元,这意味着,华夏银行有可能虚增利润2.03亿元。华夏银行则称,华夏银行在银行股中上市最晚,监管也是最严的,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的损失准备提取比率也是根据人行要求来提取的。似乎是说,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得央行甚至发审会来回答。但这样的回应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并不能消除人们的疑虑。不过,即使华夏银行没有这样的问题,人们对银行股的业绩疑问也已经风生水起,压抑不住的了。 银行股爱融资,而问题也正出在此。除了华夏银行近日正在发行新股以外,原先已上市的几只银行股都纷纷进行再融资:深发展通过议案,将2002年度配股的有效期延长一年;浦发银行于今年年初增发了3亿股新股;民生银行上半年发行了40亿元可转换债券;招商银行也于公布中报时推出了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可转债的议案。表面上看,融资圈钱支持了银行扩大放贷,扩大放贷又支持了业绩增长,上市银行也许都称得上绩优蓝筹股。200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每股收益0.19元,招商银行每股收益0.19元,浦东发展银行每股收益0.168元,深圳发展银行每股收益0.14元。除了深发展之外,其余3家的每股收益都出现了一定的增长。实质上,利润的增长需要通过不断的股权融资来支持,而股权融资扩大了股本,又使增长的利润被不断摊薄,这是银行股的增长悖论。而依赖股权融资支持的扩大放贷实际上都会蕴藏一定的不良贷款风险,而这个风险要在一两年后才会体现出来。深发展在1991年每股收益达到了1.26元,1992年时每股收益1.28元,1993年时每股收益1.01元,可到现在,当初大量发放贷款的问题显现了出来,业绩每况愈下,不良贷款问题徘徊不下。现在,几家上市银行实际上正在走深发展的老路,大量放贷,业绩增长,最终背上不良贷款的包袱。 上市公司发行融资时说得“花好桃好”,钱到手后就有负于中小投资者,这已经是国内证券市场的一大顽症。这充分暴露出当前证券市场单纯定位于融资功能的缺陷。而这个缺陷在银行股上表现出来,市场或许还多少有点意外。 如今,市场对华夏银行的犹疑,说到底,是对银行股的盈利模式和蓝筹定位产生了动摇,也是担心新的大盘股扩容是低质量的滥竽充数。这反映了市场的觉醒,但未必一定是意味着大盘股扩容的失败抑或银行蓝筹股的悲哀……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