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独家文章:“富通昭和”一石激起千层浪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05日 08:49 新浪财经 | |
韩强 近来“富通昭和”被暂停发行引起各方面关注,报刊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的文章说出了广大投资者的心里话。 (一)为什么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有投资者指出,"在国内设立合资公司,公司的名称管理就属于中国法律法规的管辖范围。"事实上,我国的法律规定,企业名称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颇有代表性的一位网友观点的认为,中国人民对“昭和”所隐含的中国遭遇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具有相当的敏感。将“昭和”用在公司名称中,并可能作为股票简称的文字,将极大地伤害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投资者的感情。历史资料显示,1926年,日本皇太子裕仁登基,年号“昭和”,昭和天皇在位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长期侵略战争。昭和时代前2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来说,是黑暗的20年,也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刚刚才过了'8.15'抗战胜利纪念日,估计这只股票正式上市就在'9.18'前后,这个时候,"‘富通昭和’这几个字在全国各地的股市行情显示屏上闪烁,你会做何感想?”(《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9月3日) 实际上,事情还不仅如此,最近齐齐哈尔发生的毒气事件,日本政府不承认对战争受害者的赔偿,试图以“慰问金”形式的补偿,不仅激起了中国人的反感,也同样激起了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日本人民的情绪,有日本人士指出日本政府应该正视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带来的伤害,象德国人学习,公开向受害者认罪。 同时,我们看到最近的报道指出,最近一个时期,日本政界和部分媒体关于中国靠低估人民币汇率向日本输出通货紧缩的论调再次高涨。但是,日本国内和一些西方舆论指出,这些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即便人民币升值也不会解决日本通货紧缩问题。9月1日晚,日本财政大臣盐川正十郎在同美国财政部长斯诺的会谈中,再次要求联手向中国施压,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并建议9月4日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以某种形式来讨论人民币问题。此前,日本执政党政策调查会长麻生太郎在同斯诺的会谈中也强调,应该要求中国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20%到40%。自民党干事长山崎拓8月28日要求在9月份举行的东盟中日韩经济部长会议上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美国高盛公司的经济研究人员认为,日本指责中国加剧了日本的通货紧缩,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金融政策失误寻找借口。(《一些西方舆论指出人民币升值难消日本通缩》2003年9月3日《经济参考报》) 日本曾经在上一个世纪接受“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化深受其害,不仅不认真总结教训,反而想泡制一个新的“广场协议”强加于中国,这是中国不能接受的。在这样的敏感时期,我们的股市大盘上如果出现“富通昭和”的名称,广大投资者会做何感想? (二)业绩大幅下降的股票也要赶紧上市吗? 7月份一家新发行的股票中期业绩巨亏,今年以来新上市的公司中有41家公布了半年报业绩,这些公司净利润总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97%。同时这些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仅0.0026元,远远低于0.103的总体平均收益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有报道指出:富通昭和还没上市财务报表即开始变脸。200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903.56万元,比2001年下降了45.38%。2003年1-6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934.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6.81%。有行业人士对记者说,光纤行业已经出现恶化,富通昭和业绩逐年下降,负债率连续3年高达60%以上,今年的业绩更是大幅下滑,这时让公司上市有转嫁危机之嫌,等上市以后日资很可能会选择转让套现。一位在富通昭和做过一段时间的员工表示,富通昭和的光缆质量不是很好,由于价格下降很大,富通昭和的前景比较令人担忧,他甚至估计公司上市以后第二年就会亏损。(《南方都市报》2003年9月2日) 如果这个报道是准确的,那么,负债率连续3年高达60%以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净产的缩水,也就是说,万一出现问题,就要拿出60%来还债。更何况大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与即将发行的流通股不是同一价格,难道让流通股为非流通股再做贡献吗? (三)想起了伊滕忠重组北旅 有报道指出,“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股民抗议富通昭和发行事件反映了投资者对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担忧。这种担忧体现在:第一,在全流通问题解决之前让外资公司上市,将为解决股市历史遗留问题增添障碍;第二,用现有的发行模式发行外资股,二级市场持股人的利益将流出国内。在股民看来,在目前的股权分裂型市场上以及目前的新股发行方式下,管理层允许外资发股,等于让外商直接到A股市场高溢价圈钱,同时也意味着全流通时向股民补偿成为“不可能”。抗议实质上是对管理层无视投资者呼声的一种宣泄。”(《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9月4日) 目前的市场已经十分低迷,但是新股发行不断,尽管市场人士不断呼吁暂停新股发行,但是大盘股不断上市,现在又冒出个“富通昭和”,确实让投资者难以接受。其实外商不是救世主,想当初伊滕忠重组北旅,竟然用公司的资本公积金填补亏损,引起证券界一片哗然,公积金是全体股东的共同财产,怎能么可以弥补亏损呢?现在外商利用非流通股大股东的身份(昭和持有34.07%的股权)直接到A股市场高溢价圈钱,同时也意味着全流通时向股民补偿成为“不可能”,这当然让股民无法接受。 (四)为什么要贬低股民? 有报道指出:不可否认,“富通昭和”公司名称犯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此事激起市场强烈反应的一大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事件在敏感时刻触动了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如停发新股、向外资转让非流通股、全流通、新股发行方式等等。有心的读者应当记得,一则“场外减持国有股大局已定,价格之争成为焦点”的分析文章。这篇文章承继了8月下旬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的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实施细则正在制定的精神,并借用管理层的口气称,如果将身处竞争性行业、属于国资必然退出的行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短期看二级市场股东的持股成本确实降下来了,但中小股东不能给这些公司带来活力,反而会使该类公司变成一盘散沙。即使二级市场投资者以接近净资产的价格获得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但对于这个群体上市公司业绩的改造意义也不大,上市公司业绩很可能会随波逐流,最终很难在市场中存活。因而,引进外资是出于管理层挽救上市公司的一种举措。 这篇并不具有足够权威性的报道因其话题的敏感性在投资者心中投下一道阴影,甚至被一些股民理解为国有股转让“宁予洋人,不予散户”已成定局。投资者随之而来的担心是,将来向外资转让的股份是否全流通?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补偿的希望还剩几分?此外,文章所认为的引进外资利于改造上市公司业绩的观点也在股民中间引起争议。有投资者质问,许多外资持有的B股公司经营不也很艰难?B股对内开放外资不是也套现出逃?投资者认为,向国内流通股股东转让照样可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9月4日) 由此可见,“富通昭和”事件是导火线,激发了A股市场的矛盾:为什么A股、B股、H股在一个公司,却同股不价,也不同权。为什么对国际投资者可以优惠再优惠,而对国内投资者却溢价、再溢价?为什么国有股和法人股可以用净产值甚至低于净产值的价格,卖给民企和外商,不能卖给包括券商、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和股民在内的A股投资者,如果说“股民”是“一盘散沙”?那么券商、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也是“一盘散沙”吗?所谓“一盘散沙”论实际是某些人所说的:股民“杀跌追涨、盲目跟风,往往是造成股市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翻版。我们不禁要问:现在报刊上强调直接融资,吸引居民存款进入股市,是不是让股市进一步“一盘散沙”呢?上市公司大股东想圈钱,就打居民存款的主意,圈完了钱,就有人出来说话,说股民是“一盘散沙”“杀跌追涨、盲目跟风,往往是造成股市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既然这样贬低中小投资者,那么,恕我直言,请不要打居民存款的主意,广大居民存款不是为上市公司大股东高价买单的。老百姓的存款还要买房子、赡养父母,给子女上学。买了股票还要背上“一盘散沙”“杀跌追涨、盲目跟风,往往是造成股市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大概是股市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有的股民对说,要知道这样,还不如买彩票,得不了奖,还可以得一个支持福利事业的好名声。买股票赔了钱还落个“一盘散沙”“杀跌追涨、盲目跟风,往往是造成股市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的名声,这样赔钱又赔名声的买卖,我不干了,只要能解套,赶紧离开股市。 问题很清楚,我们的A股市场不公平对待广大中小投资者,伤害了股民。再说外商、民企真的能重组上市公司吗?除了伊滕忠重组北旅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之外,还有艾史迪公司以每股2.02元的价格收购了“四砂”34.48%的股权,李协平挖空公司之后跑到美国,还有民企亿安科技的百元股,银广夏的弄虚作假,让股民的血汗钱付之流。原因何在?就在于进入的成本不同,非流通股的大股东的成本远远低于流通股,他们会认真考虑股民的利益吗?只有在全流通的情况,持股成本相同,大股东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才会考虑股民的利益。因为不考虑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就会遭遇用脚投票,小股东跑得快,没有人大量接盘,股价无量下跌,大股东的股票就会立即缩水。所以小股东是大股东的制约力量。连华尔街上那些机构投资者每天都把零散股票交易当做重要参考指标,都明白这是市场活跃程度的标志之一。但是,我们的股市却是“民可使由知,不可使知之”,这怎么谈得上股市的吸引力呢? (五)想念证监会的两位老同志 最近股市低迷,很多股民想念监会的两位老同志。刘鸿儒在1994年的三大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在股市低迷时暂停新股发行,让股市休养生息,不管现在怎能么评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都有是顺民心、民意的好事。 有人说,刘鸿儒的三大政策是“政策市”,我觉得根据当时历史条件,他做的对,当时上证指数386点,已经十分萧条。况且有些人对股市也有看法,证券市场也没写进宪法,还叫试行。随时都有自消灭的可能,所以在386点挽救股市是在特殊的历史下条件下,不得已的办法。当时困扰股市的还有“健康问题”,人们担心一旦“健康问题”发生,试行的股市就要关门,1994年9月底这种传来传去的“市场谣言”杀伤力很大,成了庄家心理战的武器。到了95年(也许是96年)证券市场终于进了人大的正式决议,人们也就放心了。97年2月当伟人去世时,股市默哀20分钟后立即上升,并没有发生人们所担心的大跌。回顾这段历史,应该说,刘鸿儒的“三大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挽救股市的措施,应该正确评价。95年有人提意见说,别再搞“政策市”了,刘鸿儒同志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也表示接受。大家觉得这才是好领导。对于股民他也想了办法,渤海化工和东方电机发行时“一人一百股”,现在可能有人觉得可笑,但在那时确实很多股民受益。记得那时一些股票贩子站在证券营业部门口问股民:“把一百股转让给我吧,我出高价。”许多股民说:“不给!这是刘主席的政策给我们的权力,这个权力是无价的!”还有的大户派人到高中借身份证开户,以便去买那一百股。有的股民说:“我告诉所有的亲戚,不借!我们的权力怎么能借呢?”后来改成了每个账号一千股,大家觉得市场还是公平的。实际上新股发行无论什么方式,公平是关键。 周道炯同志上任初期就到全国各地走访,特别是在武汉直接与广大投资者(股民)见面,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提出了几条重要的措施,上市公司的运作要规范、业绩报告要真实,更重要的证券报刊上发表股评文章一定要有两种以上的观点,防止利用股评操纵市场。上海证交所总经理提出对亏损的上市公司停牌三天,让他们公开向投资者道歉,并提出扭亏的具体措施,这个大胆改革措施,也得到了证监会的批准。这也是得人心,是顺民意的。还有“长虹事件”,当时有股民无意中,发现转配股在交易,立即打电话给《中国证券报》,反映到证监会,第二天长虹就停了牌,原来是“中经开”在卖转配股。还有“琼民源事件”,也是《中国证券报》首先对它的业绩提出质疑的,这实际上是给投资者提个醒。 水皮先生在一篇杂文中说:“券商是机构的代言人,所以券商代表座谈会就变成了诉苦大会,证监会什么时间会开个散户座谈会呢?以前没有过,现在没听说,今后说不好。”实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管理层应该倾听广大投资者的声音,周道炯同志上任初期就到全国各地走访,特别是在武汉直接与广大投资者(股民)见面,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当时,不叫“座谈会”,叫“走访”,我也在想,还会有“走访”股民的事吗?今后说不好,但愿能有吧。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