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专栏文章:农民收入少的经济原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8日 11:18 新浪财经 | ||
郦晓工作室 经济问题最终还是要从经济角度着手予以解决。 第一,农产品的消费弹性很小。 实际上90年代初期,政府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提高粮食产量。事实上也很关键,92年开始的通账,相当重要的原因是粮食价格的上升。但是到90年代中后期,突然就面临粮食过剩的问题。 改变消费模式可以极大提高农产品需求,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一个人通常一次吃一个苹果,但是如果她改喝纯果汁,一杯果汁需要两个苹果压榨。一下子,消费量就提高了一倍。 关键是刺激下游的深加工。比如说,给予果汁饮料类企业以更多的税前广告扣除额,那么电视中就会有更多的“摇一摇”,观众被这种新的消费方式所吸引,相应更多企业也乐意投身到这一领域。在今天的乳品产业,奶源反而成为一个瓶颈。 第二,农产品的可储性非常差。很快就腐烂变质了。 今年南京的西瓜市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开始西瓜获得了丰收,农民笑了,但是很快下起了暴雨,收上来的西瓜因为天凉没有人买……谁知道几天后大变,整个长三角的气温暴热,高温创出了历史新高,西瓜成为最热门的商品。有产出,也有需求,农民还是挣不到钱。 其实在20多年前,当时三洋的负责人专门写文章谈了这个问题,中国农产品存储需要改进。文中谈到,战前日本虽然四面环海,但是离海稍远的地方仍然吃不到鱼,战后则有很大的变化。当然三洋本身就是冷藏专家,也是推销。 如果给予农产品仓储以扶植,比如廉价的场地租金,保证供给电力,相应会有很多人投身到这一产业。其实人防工程长年不用,就可以出租。另一方面是运输环节,南京可能销售困难,但是汽车一天就可以到福州,两天就可以到广州。减少路途中的各项收费,农产品就能更好应对变化。 第三,农民以个体形式参与市场,很被动。 农产品是很大的生意,农户却是很小的经营单元。是否存在市场歧视是一个问题,在市场体系中始终会处于不利的局面。最终的解决方向还是产业化,需要的是推动这种产业化的进程。 现在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原以为农业受WTO的压力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壁垒在各产业中最多。原因是中国适宜于大量人力投入,以传统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符合消费潮流。 可以推动一个“标签的革命”。超市中销售的农产品要更清晰地标明生产方式,让顾客自己做出选择。事实上,顾客以三倍的价格购买“自然生产”的鸡蛋,即所谓的“土鸡蛋”。“标签的革命”需要企业层面对农户生产予以监控,“标签的革命”也提供了更多附加值,使企业乐意介入这一领域。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