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文章:中国的企业为何不够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4日 15:33 新浪财经 | ||
郦晓工作室 相对来说,中国企业的个头较之海外同行还是要小一些。那么为什么? 以美元计算的GDP规模比较小。企业规模并不是以人口而是以销售规模来计算的。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总量仍然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是汇率失真。某种意义上,海尔会因为人民币的 缺乏职业经理人。所谓企业也就是以管理成本来替代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的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边界。美国每4个研究生就有一个读的是工商管理,这倒不意味她们拥有许多出色的企业家,但是基础的职业经理人教育,已经得到了普及。 没有企业掌握产业中的稀缺要素。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国内市场更大,并且基于经济发展水平,需求较为单纯;这就使企业间分工可以更为细致,过细的分工使产品缺乏差异性,最终产业内就不存在特别突出的企业。各行业持续的价格战,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很多人有能力发动价格战,但是却没有能力结束价格战。 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被动,实际上处于较低端的位置。这和营业收入其实无关,在珠江三角洲一些企业的营业规模非常大,只是业主从来不好意思上报这些数据。他们的第一天“进口”了零部件,第二天简单加工之后全部“返销”了。 我们从来没有确立起合理的投资体系。如果投资并没有利润约束,那么投资带来的衍生利益就被大家所关注,就业、税收,基于本地区的采购,对当地GDP的拉动等等等等。既然投资是一项权利,那么投资分散就不可避免。今天外资引进热,也是类似思维的延伸,考虑的是衍生利益,不是产业体系的利弊。 大企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可能我们都缺乏耐心,现在仍然只是处于过程中。只要有可能独立运营,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独立运营。不过传统的思路已经有了变化,一部分还不错的企业,已经开始愿意接受更大企业的管理。他们是明智的,他们至少是回避了竞争。 转制也是一个问题,如果缺乏足够富有的个人投资者,那么只能将资产出售给多个人。获得资产的投资人发现,如果资产被分割,那么余下的资产就需要进一步调整,所谓进一步调整,通常是进一步出售资产,细化运营规模。转制最初的时候往往是希望获得多重收益,不过到了后来,可执行性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以至最初的目标变得模糊。 大企业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期盼,不过这个命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企业规模不是人为决定的,受制约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其次与经济环境相匹配的企业规模,其实体现了适应能力。一些企业在社会期待下,重组后规模得以膨胀。但愿她们能够适应于市场。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