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文章:对浙江经济的三个误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4日 15:20 新浪财经 | ||||
郦晓工作室 经济学人喜欢总结,有时候总结偏离了事实,虽然可能是合乎了叙事逻辑。 1.清晰的产权是浙江经济的原动力。 不是这样。大多数,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列名于富豪榜的浙江人,他们最初的企业都是以集体或者国有企业的形式存在的。只是在最近几年,企业在实现了转制之后,这个问题才得以明确。一部分企业,实际上还在转制的进程中。产权始终是模糊的。 产权清晰只是表象,仅仅是反映转制过程比较顺利。原因有两个: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主体,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兴趣比较小;中小企业中,员工的既得利益相对有限,转制也不会使其失去什么。如果浙江经济一段时间吸收国家投资很有限,那么国家对这里的变化也倾向于一种更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2.地方政府倾向于“无为而治”。 不是这样。地方政府对企业,乃至对市场都充满了兴趣,所有的政府都是如此,不应该有太多不同。有时候是好事,因为政府能办成企业办不成的事情;另一些时候则不然,我们知道,政府并非是利润驱动的。还是有区别,相对来说,浙江的地方政府更热衷于服务于内商,当地的商人,而不是外商。 好比一条公路:甲地到乙地是全封闭的高速公路,那么对甲乙两地来说,交通更为便利,但是甲地到乙地之间的地区则被忽略了。如果是一条开放型的一级公路,车速会有所降低,但是沿途所有人都能从公路中获益。 浙江地方政府的工作,一直以来不被其他地区的人所看重,诸如小商品市场之类的。远不如保税区、中央商务区那么时髦。但是它的好处逐渐显现,普通人更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整体区域的成功使社会矛盾也不那么突出,更为关键的是,当地商人的成功使地区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3.浙江人拥有天然的创业激情。 不是这样。每天,很多40-50岁的人开着私家车去政府机构上班。不要想当然,实际上他只是基础的公务员。一些事业有成的浙江商人开始寻求回归政府机关,他们不介意是否有住房,更不介意升迁,为此甚至愿意将原有的企业停业。目的是,希望获得一份退休金,以及相应的医保。 合理的解释是:浙江缺乏一个文职人员群体,也就是白领群体。你要么做基础的操作工作,不喜欢,就只能自己扮演老板这一角色。这也说明了很重要的一点,浙江经济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升级之后,人们会有更多选择,相应创业愿望也会弱化。 有人说,为什么浙江的经济学人是“失语”的?今天对浙江经济评说的都是北方的经济学人。浙江的经济学人感到困惑,因为他看到的浙江经济,远没有其他经济学人说得那么“有趣”。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