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专栏文章:“核心资产概念”的误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8日 13:10 新浪财经 | ||||
黄湘源 核心资产概念眼下如果不是被它的拥有者当古董一样珍藏了起来,就是又一风吹了。 今年股市一度流行“核心资产概念”。就象一切标新立异的新概念一样,尽管“核心资产概念”信口开河,说得活灵活现,神乎其神,其实却不无张冠李戴、哗众取宠之嫌。这 这里所谓“核心资产”,并非指上市公司的核心资产,而是实际上指的持股人的资产,即主力机构持有的重仓股。这种持股人资产的价值是以股票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股票价格虽然同反映股票价值的公司核心资产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成果,但由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很多,因而股票价格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公司的核心资产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机构重仓股不乏蓝筹股,也不能用蓝筹股的核心资产价值来定位机构持有的股票价值。从股票价格来说,机构仓位里的股票价值不仅取决于股票本身的核心资产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还同其流通性即投机性有关。而这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核心资产之所以称之为核心资产,不言而喻,自然是企业或机构所有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盈利能力的最重要的资产。虽然所谓核心资产无非是券商的自我标榜,但据统计,到2002年12月底,券商传统盈利模式下的市场规模仅为两年前的47.1%,哪里还有什么利润优势可言呢?实际上拥有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的综合类券商,在投资上的损失至少吞噬了200亿元的本金。如果这些券商所拥有的重仓股还可以称得上所谓核心资产的话,那么,其中有多少值得称道的价值可言?人们不会忘记,在2002年,券商重仓股纷纷跳水,大盘蓝筹股更是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祸水。例如南方证券所持有的上海汽车从2001年末的8667万股到2002年末只剩下2873万股,在历史低位减持了66.85%。在这种情况下,倒是基金虽然普遍被套于重仓股上,却还能安贫若素。而如果不是基金保存下了这么一大批的重仓股,2003年的蓝筹股“局部牛市”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在2003年上半年行情中基金和券商拉升自己重仓持有的个股的自救迹象非常明显,但作为核心资产自吹自擂的资本显然还犹嫌不足。如果蓝筹股行情不能进行到底的话,某些前期亏损较重的券商是不是能够扭亏为盈尚在未定之天。 假如单纯从机构的角度来看问题,重仓股是否构成了其核心资产,也许只是机构自身的问题,无须他人置喙。但是,如果作为一种向市场推介的投资组合概念,那么,它就必然具备也必须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和可衡量性。而所谓的“核心资产概念”却不仅内涵朦胧,就是其外延也是不确定的。目前市场上关于核心资产概念的说法,大到中国经济的核心资产,证券市场的核心资产,小到券商的核心资产,行业的核心资产,上市公司的核心资产,众说纷纭,朝三暮四,令投资者不可捉摸,无所适从。其实,无论是从上市公司流通股持有人中大机构所占比重还是以某一阶段市场交易量的前20位股票来说明核心资产,都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定性方式,是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支持的。由于券商从来不象基金一样定期公布投资组合,人们至多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报中偶尔捕捉到其一鳞半爪的踪影,对于市场上人云亦云的所谓核心资产板块,除了偏听偏信之外,何从验证真伪?而基金虽然定期公布其投资组合,但由于信息披露日并不反映它与信息截止日之间的变化,客观上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至于交易前20名的排行榜上,除了蓝筹股之外,还经常出现ST的身影。大家知道,人家证券投资基金是很少涉足ST的,那么是不是说ST也成了券商的核心资产呢?信息披露上的这些先天性缺陷不仅使得“核心资产概念”缺乏可识别性和可操作性,反而给了形形式式的作秀设局和陷阱以极大的操作空间。 提出核心资产概念的本意无非是为了给蓝筹股行情壮色,但是,目前的所谓核心资产概念其实不仅不足以说明蓝筹股,也远不如价值投资的概念更清晰,更能说明问题。虽然即使就蓝筹股来说,如果不是社保基金和QFII入市捧场,也许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但价值发现显然终究会越来越有利于市场向价值投资的方向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在价值投资逐步为更广大的投资者认可的过程中,投资者需要的是回归价值投资的本色,而不是指鹿为马,不是鱼目混珠,不是画蛇添足。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