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专栏文章:QFII的“初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4日 15:18 新浪财经 | ||
中国股市终于丢开羞涩,放下忐忑,以一根性感的阳线回报了阿Q干渴的双唇。 张越 风月篇:性感之吻 匆忙混乱的生活中,我们早已忘记初吻的滋味。是幽长巷道里的的少年情怀,还是潮湿天气里的混沌初开。东方人的羞涩,让我们多了些忐忑,少了些激越。相比起来,老外就开放的多。QFII的初吻来的肆无忌惮。7月9日,瑞银把初吻献给宝钢股份、上港集箱、中兴通讯以及外运发展。与众不同的是,老外把一切都摆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召开记者招待会,明示天下,这使此前我试图进行的偷窥变得了无意义。不管你有没有窥探癖,阿Q一概满足。 也许你更愿意把这件事比成一席大餐前的开胃酒,或者一部大片前的预告,但我依然固执的认为,这是一次初吻。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次日,中国股市终于丢开羞涩,放下忐忑,以一根性感的阳线回报了阿Q干渴的双唇。 这是一次初吻,这也仅仅是一次初吻,我讨厌那样的做法,不管遇到什么,都要事事儿的去总结意义,一次初吻,你能得到多少,失去多少,改变多少? 与你初吻的人,多半已远在天涯,但QFII或许真的会与中国股市长相厮守,如果坚持找一点意义,也许这能算吧。 风尘篇:关于阿Q的N种传说 好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风住花残雪凝月隐之后,只留满天风尘,风尘里飘拂着关于阿Q的N种传说。 --政治作秀说 细看四只股票,不禁莞尔。它们来自三个地区,北京(外运发展)、上海(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和深圳(中兴通讯),谁都明白,这三个地区,对中国股市影响最大,政策来自北京,而两个交易所在深圳和上海。不过我怀疑老外有没有如此深沉的心计,是否真能懂得这种东方式的政治谋略。 可信度:10% --配合主力说 这种说法的大意是,在阿Q进场前,四只股票累计涨幅都已不小,且皆有主力重兵把守,有可能是主力买通老外,像征性建仓,以便配合他们拉高出货,在高位套死信息滞后的小股民。有两点似乎也能支持这种猜测,其一,外资在每只股票上只是浅尝辄止,不过进了几万股或几十万股。其二,按说进股票后,没义务召开记者招待会,搞得像捡了个挺大宝贝似的,非要弄得路人皆知,老外此举,必有所图。 这种说法乍看有道理,但细想想,又有些似是而非。QFII有没有市场效应,就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这它有,是因为此前,在新加波、台湾等地,阿Q献上初吻后,都曾使相关个股出现短线急涨(当地机构所为);说它没有,是因为在A股市场,此前的舆论较为一致,对阿Q买进的股票持审慎态度,那么就不太应该有很强的跟风动力。 从事后结果看,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目的达到了,因为在次日,四只股票全部大涨。但从过程来看,还是有些玄妙。笔者是在当天11点左右知道消息的,因为网络媒体的介入,大约在2点左右,此事已是全国皆知的秘密,但为什么抢盘不发生在当天而是次日?而且,在当天下午,一度还曾出现汹涌的抛盘。那么,好像没有这样的道理,老机构头一天抛货,第二天拉高。此外,第二天的大涨是何人所为?似乎不是原来的盘中机构,以领头的上港集箱来说,当天,老机构确实有所动作,但只是在下方摆了一个大买单,结果,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快速打高。如果单独来看,倒像是第二天知道消息的投资者在奋勇追进。 凡此种种,给我们留下较多的困惑,由于我们掌握的信息比较有限,对配合主力说,只好暂时存疑。 可信度:30% --声东击西说 这种说法的大意是,阿Q公开买进这几只股票,是为吸引大家注意。本意是要暗渡陈仓,他们真正看好的是其他品种,大举建仓将秘密进行。目前流传的几个版本是,其一,看好酒类股,其二,看好肉类股,其三,看好乳业。归归类,老外看好的其实就是咱的“嘴”,听起来咱中国人也够馋的。 这种说法比较合理,以咱人类的天性,喜欢什么都愿意吃独食,不会满世界去宣传。只是老外到底钟情于谁?却还要观察。千万不要被市面流行的一些观念误导,以为他们就喜欢玩大家伙,下周,某外资机构会造访上海的一家券商,行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只快速获利的小盘股。当境内机构纷纷重兵囤集于少数几十只股票时,说不定就让老外集体晃了眼。 可信度:98% 补充一点,关于本周四的阳线,我们认为是一个大概率事件,QFII仅仅是一个契机,关于阳线的成因、性质,及其后的走势,请参看本栏两周前的文章《有了痛感你不喊》。热点方面,我们坚持近两个月的观点,看好有线电视板块和以中 联通为代表的超低价股,同时,加强对科技股的跟踪。 风云篇:人民币可以说不 美元走,我也走,我跟美元手拉手。人民币与美元缠绵多年后,似乎正引发越来越多的“醋”意。因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不少境外人士提出,中国应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让人民币升值。 领头的是日本人,从去年开始,财长盐川正十郎就满世界游说,并创造了“通货紧缩输出论”。1987年,日元被迫升值,断送了日本经济的大好局面。升值之痛,日方不会不知。 随后,欧元区也出现对人民币的微词,怪咱的汇率政策弄得他们疲软。到今年6月,老美也绷不住了。美财长约翰·斯诺敦促中国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一名为“健全美元同盟”的美国组织则干脆动粗,考虑就此事向美国政府提出301条款调查申请。有分析说,老美打破沉默,不仅因为中国取代日本,成了美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从根儿上说,打的是政治牌。总统大选将至,布什政府想讨制造业、劳工组织的欢心,只好跟人民币叫劲。 但不是所有老外都叫痛。像“欧元之父”蒙代尔、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这些洋大腕儿就觉得,人民币贬值是个坏主意。在华的跨国公司,对华的飞机、汽车出口商们也没出声。至于西方国家的老百姓,因为买了咱的便宜货,感到的不是痛,而是痛快。但比起来,这样的声音有些微弱。 这就是生存法则,受伤越重,叫得越凶,有了痛感你就喊。 国内学界也争论不休,有的喊升,有的喊贬。有的比较“智慧”,回避主题,只说中国应该改进汇率制度。当然,这种建议适用于中国的任何经济制度。吵闹正酣,央行行长周小川终于出来说话,不认为人民币有重估升值的可能,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稳定。这算是高层官员最明确的表态吧,人民币之争可暂画休止符了。 平心而论,对中国经济,不升值显然更有利。只是咱能否长期说不?按约定,人民币必须在2008年前开始浮动,不然界时将失去WTO会员资格。这问题迟早还要面对。到底咱是升是贬?是听从老外的建议,还是专跟他们拧着?有明白人说,要以我为主,看我们自己的需求,不看他人脸色。但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恐怕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汇率政策是权衡的结果,甚至,是妥协的结果。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