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专栏文章:它能为你马上赚到钱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4日 16:32 新浪财经 | ||
山庄:它能为你马上赚到钱吗 自有股市以来,恐怕没人认为,由于一家机构要进入某家上市公司,或者一家国有基金即将入市,公开化宣称要参股中石化(只是比喻),而且没过几天就让跟风者赚到钱。因为市场上的跟风者往往多数被套,如今又怎可以相信QFII、社保基金入市后短时间就能让广大投资者赚到钱,象这种无法认同的事最好只听不做。 也许有人会说,大盘刚涨就来挤泡沫,好象市场只有空头,没有多头,其实并不然。大盘从1311点向上仅涨300点,还未真正脱离底部,怎么可能没有多头。实际市场上能涨的股票已经翻了几倍,不能涨的股票不但不涨,有的反而下跌,对那些持有与大盘背离走势股票的投资者却会感到市场空头太多,但市场不是百花齐放的市场,机构总会无形营造各种题材、概念,分阶段、分周期炒做。而本波能涨的只不过是1200只股票当中的15%,如何搭错了车,对于已经获利的机构又会进行所谓“战略转移”。因为市场从不相信庄家能为为散户公开搭台、解套,也不相信机构能同散户同流合污去炒一只股票。即使牛市见底,也应容得主力机构在构筑底部继续低吸、震仓、打压、再低吸,进行他们阶段性“调整持仓比例结构”所需要的时间。 对参与股市炒做的投资者,通常是在寻找政府对市场现阶段指导政策的一种行为,既普遍关注的基本面和技术面。当媒体广为告之,两家社保基金已经参股中石化,是否持有中石化和准备介入中石化的投资者短时间就可以赚钱。当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关注这只股票却会发现,消息正式传出的当天也是该股开股东会的时候,会后开盘该股放出近期巨量似乎等待创新高,但只见强势不见涨势。再用技术手段测算该股近期相对高位换手率:发现4月至今换手104%,相对624同等高点换手43%,短期应有再创新高能力,但结合开盘时换手又会发现4.1元附近便是上方压力。无论认为现期社保基金是否真的参股炒做了,但对短线追涨者来说风险要大于收益,因为即使该股冲高,上升空间未必很大。相反ST小鸭近期并没听到实质性公开利好消息,但该股脱离大盘走势还在涨(注:仅作举例,不是推荐)。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石化年初跌到3元以下,基本面并没提示业绩将有大幅度增长,也没提到有哪家机构要战略投资,如今非要等到股价涨了30%才来告诉该股具有投资价值,这就是市场对广大投资者的一贯“立场”。也许中长线石化板块战略发展确有投资价值,但短线是否有机可趁?尤其对于高位换手已经100%的股票,曾似相识股价又到了双底颈线价位的股票(看月线),又有谁能在明白的市场中赚过钱。 投资者最常见的就是盲目跟风,总会认为利好就是赚钱机会,如同瓜地买瓜,哪个瓜农会说自己的瓜蒌儿,因为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一旦感到炙手可热抢手买进,多数人也总会无形帮助机构乘虚高位获利了结。为此再次提示,学会跟庄同样要学会“战略转移”,不要只学买不学卖。笔者4月14日就曾写到《看市场机构融资套现的潜伏期》,并一直持有一中观点,意识大盘已经到了阶段性高位,不应冒进。即使市场之后出现过调整低点,但未必就是广大散户买进的低点,对涨高的股票如果总是恋恋不舍,非要等到价值折半才来叹气,就是初级炒做上的失误。而一些投资者即使卖出还要马上买进其他股票,虽然字句上明白波段操作,但却不明白波段空仓,因为忘记了机构战略转移需要时间,所以自身操作起来总感到踩不到点儿上。 关于这点,梁顾问3年前就曾说过:让国外的投资人进来,要形成追捧绩优股的风气,要让国内人学会价值投资。因此当社保基金入市同时,政策管理层也随之对基金机构制定了76项风险防范最低标准,指明社保基金入市不但对市场资金供给量增大,而是来稳定市场,降低风险,中长线选择投资业绩平稳、利润保障的上市公司的机构队伍,而不要短线投机队伍。所以投资价值与市场股票价格产生背离必然超越了投资人事先选择的标准,股价就会有所波动,调整就会使股价产生波段,当市场追宠的部分蓝筹概念已经涨高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也会防范短线风险。 对社保基金入市本身,保险公司更愿把资金投向开放式基金,因为开放式基金具有严格的监管制约,又由于受申购与赎回资金流动的影响,势必造成投资方容易挤压管理者为谋求各方利益而防范风险。 其二、社保基金作为风险投资资金,会比其他基金相对控制风险要强,因为明哲保身更重要,所以在重视上市公司收报率外,还会更重视开拓市场,置换业绩优良企业,不但解决短期投资所需资金,还会注重树立中长期投资理念。 其三、他们是超常规战略投资者,在某种投资意义下,必须贯彻政府管理层阶段性市场政策,有效成为长期市场中的坚定分子,在有利于保证保险资金所投资效益的收益率下,而选择中长线,因为他们不是散户,是机构。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 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作者,稿费视稿件质量及网友反映评级。并附赠16开全彩色《新青年*财富》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