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感悟美国和IRAQ战争——石油资源背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04日 11:55 新浪财经 | ||
苏楠/文 随着IRAQ战争的结束,美国在国际上有了新的对自身利益的处理方式的范例。IRAQ战争,人们都认为美国是为了“石油”资源而战,但我在“石油”资源背后,还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或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随着IRAQ战争在推向全球和全球的每一个人。 以前的战争多是因为争夺“资源”,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对经济的依赖性,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趋向性,走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阶段,战争已经是经济的补充,无论其愿因还是结果,我相信都是用经济指标来评价的。因此资源在现在的经济生活中仅是其构成中的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仅以资源的原因和结果而发动的战争是无法理解的。 我可能很喜欢从最简直的层面看问题。在目前的全球经济中,美国的地位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但我们生活中所感知和接触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美国是什么呢?除了目前我国的百姓有所耳闻,但多尚未直接接触到美国的银行、保险等金融产品外,我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国应该是:波音飞机、通用的汽车和灯泡、福特和克莱斯勒出产的汽车、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万宝路和骆驼香烟、耐克运动鞋、柯达胶卷及其系列的冲印服务、迪斯尼的动画片及大量有其标志的玩具、衣服和纪念品,麦当劳、肯德鸡、IBM及DELL电脑、微软的视窗软件、INTEL的电脑芯片、P&G生产的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肥皂、纸巾、牙膏、洗衣粉和洗发、护发用品,强生的婴儿用品,S26奶粉、亨氏系列食品;还有大量的每年我们都看到或听到的好莱坞制作的影片、电视片,NBA球赛、拳击比赛、泰格、伍茨参加的GOLF赛,奥斯卡金象奖、格莱美及全球选美、哈佛大学等,以及大量的我们每天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制作精美的出自美国奥美广告或麦肯锡公司策划的产品广告等文化产品。 美国对我们百姓就意味着以这些点点滴滴生活中用品的叠加,其他一些我们经常在报纸或新闻上边看到或听到的,如美国总统竞选,假帐丑闻,wall-mart如何如何等,也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有过的美国的点点滴滴而使这些所谓的“新闻”变得所谓“重要”和受人关注。我们暂时不论这些点点滴滴是如何形成和如何正悄然和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我们身边,并且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这些点点滴滴叠加后,我们应该感到这一部分的比例和分量绝对不少,而是非常大的。 我不想在此讨论这些“美国标志”的产品,进入我们生活应该不应该或好与不好,这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和必然。但我想我们是否能从上述罗列的“美国”中,我们对“美国”得到新的认识和感受,使我们对“美国”发动的IRAQ战争有另外一种理解和认识。 “美国”产品,我估计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我们现在接触的,绝大多数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其中有相当部分原本不是必需品的或不是我国的必需品的,则是由于“新”技术、“环保”、“高品质”等等,不断变成了我们的必需品,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依赖性。如电脑产品、汽车及日常用品。我相信在全球,美国产品也无非如此。美国就是靠这些点点滴滴,在支撑其经济,支撑其全球的地位,支撑其国人的收入,支撑“美国人”在世界的自信。这些支撑“美国”的老百姓的日常用品,则需要广阔再广阔的市场,才能保持其对“美国”一切的长期稳定的支撑。美国的目标是很明确的,要让她的这些点点滴滴走入全球的家家户户。 要达到美国的这一目的,已经不能采用19世纪西方国家通过“传教士”的输出和推广来实现,而美国也没有可传的“宗教”,但美国清楚地知道她要什么,其产品推广要依赖什么。所以美国要输出和推广的是其唯一可以做且非常有效的———自由名义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输出和推广已经通过其经济模式、规则和其文化、娱乐产业,如电影、音乐、休闲方式等等的鼓动下,形成了强大的全球一体化的张力,这种张力正不断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带入到这种旋涡中,并在这种张力的影响下,让被卷入的人们自我感到优越,让尚未被卷入的人们渴望被卷入,渴望享受到“美国”。 这次的IRAQ战争,是美国用正在采用的推广或推销方式,无法达到其所希望的推广目的及时间过程,而采用的新的强制和快速的推广方式一种。IRAQ战争这种推广方式,也是美国正在尝试是否能有效地实现其推广目的一次真正的试验,恐怕需要给我们提示或反省的,则是如果这种方式被评价为有效,美国是否会为其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的推广而使用。 这才是我们应该认识和感受到的美国,实际上并不复杂,就是前面所说的点点滴滴,其行为目的也在于这些点点滴滴;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作者,稿费视稿件质量及网友反映评级。并附赠16开全彩色《新青年*财富》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