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文章:给院校毕业生求职的忠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9日 10:08 新浪财经 | ||
郦晓工作室 不要接受媒体的一些奇谈怪论,勉强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大多数人的未来不那么丰富,没有那么多不确定,选择一份工作,也可能是终身的。或者会更换具体单位,但是行业影响会相伴始终。最初的求职,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当然年轻人是没有竞争力的,不知道工作方向,更别提给企业创造附加值了。这没有错,但是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积累。没有最初准确的职业切入点,又从哪里去积累竞争力呢? 或者,一些人会将手头的工作作为一种过渡。但是企业并不喜欢新人频繁更换工作,无论是原单位或者是接收单位。关键在于,“你”从这个“阴谋”得到了什么?最初有限的实习工资吗? 最初的问题不是可以修复的。我有一个朋友在10年前到了一家公司,最初的时候他就不满意,但还是做了。随后10年,别扭不断,虽然他仍然在替公司做事,公司也在不断升他的职,直到别人也喊他“某总”。公司不解雇他是因为替代成本,他不找新工作也是因为替代成本。他是公司的问题人物。每天大家都很尴尬。 某种意义上舆论夸大了就业困难。其实我们的社会才刚刚成型,竞争还不那么激烈。我接触比较广,企业或者媒体,也许的金融领域。总的来说,能力和职业要求不对应还是存在的。唯一的解释是,需求大于供给。 就业紧张的现象部分来自于,年轻人夸张的求职方式,诸如邮件群发求职信。当然社会名流的,“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一些工作又没人做。”之类的言论也成为一个插入的音符。不以为然,如果社会名流也屈从于最初的压力,那他可能就不会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 存在一个技术的问题:如果求职人过于迁就企业,企业就认为他只是众多同质的人员之一,招募体现了概率,并且企业通常会后悔,认为忽略了更好的;如果求职人表现了夸张(富于想象力)的一面,那么企业避之惟恐不及,想象力是经理人都无权拥有的事物;如果求职人表现了他对事物的适应能力,企业就会认为求职者是不可错过的人才。 问题在于:不是不可以接受一份凑合的工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你不能做得很投入,或者从这份工作中积累到足够多的竞争优势;那么,明年会有更多的毕业生和你竞争这份工作,他们会有更低廉的报价。 最后一个附加问题:职业不存在一个数量的问题,原因是,并不是企业给予了某人一份工作,而是某人的创造的附加值足以维系一个岗位。某种意义上,岗位数字是无限的,而合适的人才则是稀缺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然了。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 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作者,稿费视稿件质量及网友反映评级。并附赠16开全彩色《新青年*财富》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