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提高三产是转移扩大内需再消费表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24日 12:49 新浪财经 | ||
山庄 发展第三产业虽然与再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本章仅从提高社会生产力,建立第三产业结构和发展第三产业,并通过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扩大支付能力,达到转移消费。 只有通过不间断生产再消费产生的良性循环,才能有助于解决目前社会提出的扩大内需这样的大口号。如果自身需求都解决不了,总是挤压自身剩余资产,这种“瘦身”不但不能增加消费意识,也不能使社会共同进步,这是社会现实生活中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目前股市出现结构性调整,使广大普通投资者不但没有赚钱,反而不断陷入负增长泥潭。如果这批中、小投资者还是目前弱市当中追涨杀跌的主要投资者,由于他们把股市当作再就业场所(有的错误视为第三产业),不仅不能自身掌握股市操作技术和控制风险,还会不断消耗过去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积蓄。如此发展,除了帮助股市融资挤压自身剩余价值外,不可能出现稳定增长收入,又怎么达到为社会发展转移再消费。也许在某阶段股市运行周期下,连支付能力都没有了,剩下的只能是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市场负担。因为《十六大》工作报告中说的明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共同富裕的路。(这里回避投资者与股市之间存在多年被套等诸多市场现实,只谈第三产业)。 这仅是市场经济中的个别行业现象,但由于寻求再就业出现低增长是滞后扩大内需、减少产业依托的表现。选择进入股市,进入证券业并不是错误,只是应该选择能够使自己腰包鼓起来的产业再就业。 回看2000年网络科技、IT业过热后的今天,大学应届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未必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谁都想当“小白领”,而谁来支付“小白领”的稳定收入呢?社会发展进程中会遇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存矛盾,推进城市化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调节的需求,就应寻找现阶段适合社会产业化主流方向的工作。当看到《福布斯》百名富商中有一半以上是房地产开发商,我们又该作何想法呢?就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三季度上海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113户,投资总额超过33亿美元。其中投资第三产业的有636户,占投资企业总数的近60%。说明同国际经济接轨后外商看中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机会之所以转移到第三产业,是因为第三产业的高科技含量要比其他产业低,雇佣有社会经验的下岗职工再就业,不但能找到低廉的生产力,还能为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社会问题,对于“老板”来说,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了双赢,何乐而不为? 以下图表标明了中国与国际相对人均GDP水平在一定产业结构范围下,收入和支出的增量与该收入阶段能否与高增长产业产生密切联系,但我国九十年代以前第三产业增长缓慢,比重过低,制度结构上的不合理使我国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来源渠道狭窄,导致整体消费受到限制。(见《再造中国续篇》有关资料) 人均GDP300102/p> 中国国际中国国际中国国际 年份19801980偏离值19901990偏离值19991999偏离值 第一产业30.145.2-0.33427.132.7-0.17117.422.8-0.236 第二产业48.514.9+2.25541.621.5+1.93549.727.6+1.800 第三产业21.439.9-0.46331.345.7-0.31532.949.6-0.337 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趋势看,经济增长是以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为先导,但中国工业发展水平始终偏高,1980年和1998年(扣除建筑业)分别达到44.2%和42.2%(见《再造中国续篇》有关资料)。比重过高在一定时期并不完全意味着工业发展过度,而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现代化的初期需要工业化,由此产生我国产业结构在同样人均收入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偏大,而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偏小。虽然改革后期逐渐缩小了比重差距,但也只是相对的。所以在改善和发展第三产业结构中,社会消费者更应理性看好第三产业用人与再就业机会,才会通过稳定收入转移再消费过程。为什么不再谈论如何进入国家事业单位、研究所、大型国有企业,找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不是我们不想找,也未必因为我们的文凭低,而是机会太少,除社会制度本身始终遗留的一些固化模式外,市场经济已在逐渐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发展的规模。所以,当市场发生向民营和私营主体经济制度转轨时,更要适应这种制度下的结构性调整。过去人们总把第三产业当成低收入阶层的主体经营范畴,而如何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却成为如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工作重点。所以解决这类问题应该是: 第一、让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渗透到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当中,提升低收入阶层的技术智能滞后现象; 第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结构转型时期,利用过去的单一加工制造业逐步向高技术研发转移; 第三、在提高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同时,建设城市现代化,让高科技领域中的人才、技术、市场、资本与消费逐步渗透到社会竞争的需求上。 这种作法算不算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 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作者,稿费视稿件质量及网友反映评级。并附赠16开全彩色《新青年*财富》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