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专栏文章:股市和春天没有约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4日 13:18 新浪财经 | ||
张越 在两会中练胆 这个春天刚刚开始,股市的春天已经结束。每个盘中反弹,都燃起重夺1500点的希望,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有人惆怅,有人感伤,有人心头窃喜,有人茫然无措。 依我看,只是市场自身运行规律使然。春节后,本栏一直坚持短线看空,理由在节后第一期“谁将成为中国证券业第一个被枪毙的人”中已经谈过,但这样的回复并不让读者满意,他们总是试图寻找市场之外的理由。 有人说,是近期“两会”传出的各种信息使投资者乱了方寸,一些委员和代表提案中,涉及到创业板重新启动、国有股以及全流通问题等死结,吓破了大家的胆。老实说,我也不赞成这些不考虑市场实际情况的提案,更不赞成某公“不用维持股价”之说,但还不致于把下跌都归罪给人家吧--那些说法不过是建议而已。 反问一句,两会不是也有很多利好建议吗?举例来说,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就很中肯地谈到,任何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都要考虑中小投资者的承受能力,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不能忽视中国国情,都不能以牺牲发展和稳定作为代价;任何企图否定中国资本市场12年成绩的论调和对未来发展悲观失望的情绪,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如果股市再持续低迷下去,不仅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还会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激活市场;要尽快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银行资金合规入市的问题,并应将资本市场纳入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范围。 要是坏话让人胆寒,好话为什么没给大家壮胆呢?至少总可以抵消吧。 谁灭了涨停板 也有人说,2月底有媒体报道了“涨停板敢死队”,解放南路名声远扬,短线资金全面隐退,涨停板现象突然消失,严重挫伤了人气。因为笔者上周封面文章“涨幅榜之谜”也写到这个现象,有读者称为“在遍体鳞伤的短线客身上再下一把狠手”。这显然是一种误读。我们写到的这类资金运作都很规范,虽然受到调查,但对他们的操作没有本质影响。还有人猜测,这种赢利模式曝光后,股票涨板次日,主力反向操作,不再拉高。这种看法同样似是而非,因为追涨板的手法,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操作类书籍都有介绍,主力怎么到现在才想起反向操作呢? 与其说,因为涨板消失而下跌,不如说因为下跌使涨板消失。 还有人说起华夏银行要上市,联通、招行配售部分要上市,但这些利空早已存在,市场早有预期,难道这会才突然想起来。 更有人怪联通。“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和委员就“小灵通”带来的电信市场单向收费呼声问题再度引起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日前也指出对“小灵通”既不鼓励也不干涉,很快,北京即有解禁消息传出。受此刺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香港红筹股近期大幅下跌,其中联通在香港已由去年12月初6.2港元回落到目前4.2港元,累计跌幅逾30%,中国移动红筹股亦大体相当。受到传染,内地龙头联通A股也大幅破位。 这显然又是一种误解。“小灵通”属于三级频段,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主要电信运营商不是一个竞争级别,至于手机单向收费,的确是个利空因素,但也有很多利好因素对冲,联通CDMA-1X先后在广州、上海开通试运行,联通CDMA手机用户持续快速增长,短信业务的迅猛发展,未来国内电信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凡此种种,就算你算不过帐,“1.14”主力却一定明白。 贱卖新股 让大家不明白的是星马汽车,该公司2002年每股收益达1.46元,但发行市盈率仅6.78倍,创A股首发新低。于是有人担心,是不是新股都要这么发?这不是摆明会拖累老股? 这发行市盈利也实在奇妙,两年前大干快上,最高达到88倍,被怒斥为圈钱;如今,狂贬90%,还是挨骂。逼得有关人士出来说话,只因为我们业绩太好,你们这股市太差,只好我们受委曲,少圈点。而且,这回只是个案。 如果真是这样,咱还能接受,毕竟少从市场抽血得算好事。只是这公司让人不解,市场不好你可以不上呀?那么好的资产搁哪都不寒碜,何必这么着急?难道又来一位变脸高手? 好在公司有言,这种事下不为例。要果真如此,一只超低价发行的新股也还不致于把市场吓成这样。因此,回过头来说,一切还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从现在到我们认为的年中反转之间,市场将是一个反复磨底的过程,一切起落都不值得大惊吓小怪。 答读者问 不少读者提出意见,认为本栏目节后对市场问题谈的少了。在此略作解释,这种情况与编辑部对栏目设计定位有关,也与刊物定位有关,还与市场有关。个人认为,市场问题不必总谈,像近来这种短线调整,在栏目中每周作一点预警就够了。只有走到重大拐点时,详细讨论才是有必要的。近期笔者给一位朋友新书“我们站在大牛市的起点”作序,认为“我们站在命运的拐点”,但作为一周一发的栏目,这个声音还早了一点。因此,我一直没有在栏目中给出看好大牛市的全部依据。 一些读者的猜测是对的,我本身对市场的判断主要来自盘感,但这种要求极精确的东西很难在栏目中表述。一方面时效性受限,另一方面我不是股评家,不宜谈太细的技术性问题。更重要的一点,预测和实盘完全是两回事,这一点有经验的人都能体会。为弥补这种缺憾,有读者建议我搞一个工作室,我将认真考虑大家的建议。 山东一位读者来信询问汽车股和次新股。大约是在去年季报时,我曾在栏目中指出,汽车企业将客隆1996年的家电业。到现在,大部分品种已经上涨1倍,应该说,价值回归阶段的炒作已过去。后面的价值发掘期甚至投机炒作期就要看一点眼光和运气了。在这个板块上可以拿到平均利润,但也就仅此而已。至于次新股,个人认为这不是一种很科学的分类,因为太多,也太具有模糊性,有人甚至把深圳的09板块也算在内,这样选择样本显然难度太大。应该说,最具炒作潜力的次新股永远只有两类。其一是低价大盘的,如以前的中信、中海发展、上海航空,买点也极易把握,突破追进即可。另一类是炒股本扩张,其中中价位股更易做出差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