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专栏文章:技工短缺的由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9日 15:59 新浪财经 | ||
郦晓工作室 这里涉及了一个培训周期的问题。 在80年代的时候,整个浙江的进出额一年也就是几十亿美元,随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当然前提是改善工装条件,设备大面积更新了。 但是这一次与众不同,没有向传统工业基地,或者是原有提供工作母机的企业购买,实际上向海外进口了大量的设备。一个典型的外向型企业,通常使用的是日本设备,采用了韩国的原材料,德国的磨具,产品则销售往美国,我们只承担其中的一个工艺环节。浙江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各地的情况都很类似。 也不只是一个出口企业的问题,类似于家电之类在90年代增长迅速的消费品,其设备也是海外厂商提供的。电视中大家经常能看到自动贴片机和自动插件机,或者大型注塑机,都是典型的日本制造。当时有很大的争议,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最终大家还是认同了,我们无疑是要迅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准。 然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东北的老工业基地面临一个困难的局面,十年以前他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原因是她没有参与到90年代这一次企业设备提升的进程中来。两个方面:既是一个意愿的问题,她的动作慢了;同时也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她做的东西别人不认可。 一段时间,提供工作母机,也就是诸如车床或者是生产线的企业十分狼狈,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根本是谈不上投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职业学校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不再招收相关的学员,既然毕业的学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然其实也根本没有人再报名。这一情况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 但是培训一个熟练技术工人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认可的时间是十年,其实希望是更长,一个人如果受了几年的系统培训,企业依然认为他属于什么都不会做的人;要求是很高,但是没有相应的报酬,这对应了企业的真实状况。 必须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有其特殊性,她的规模更大,同时居民消费差异仍然是不明显,我们可以有更细化的专业分工,少量的技术工人就可以满足需求。所以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过分予以紧张,没有根本的困难。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是少量的,但是也还是需要有。 目前提高人员的薪金,只是各个企业之间的一个相互地争夺,新的供给并不会出现。其实今天工装环境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工人也很难适应,即便退休工人愿意出来贡献余热,可能力量也很小。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培训技术工人,前提是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培训能力,其实也不乐观,那么至少在2010年之前,目前的缺口不会得到满足,事物毕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 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作者,稿费视稿件质量及网友反映评级。并附赠16开全彩色《新青年*财富》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