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独家专稿:没有一成不变的赢利模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9日 11:17 新浪财经 | ||
黄湘源 2002年异口同声的那一声“找不到赢利模式”的惊呼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号称“不败之招”的五花八门的赢利模式刚刚进入2003年就又充耳欲聋,东山再起。人们不禁要问,难道真有一成不变的赢利模式吗? 如果说,1·14行情中国联通的连续涨停,开始充分显示出炒作低价大盘股作为盈利模式的效应的话,那么,仅仅半年之前,6·24行情重兵突袭冷门低价大盘股的别出蹊径,给基金带来的则是长期套牢的噩梦。正是从那时开始,以往一向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种种赢利模式,非但突然变得不听使唤起来,甚至反而顶起牛来对着干,习惯于跟庄赚钱的无不吃足了庄股跳水的苦头,习惯于看图说话的老是被无形的手打耳光,习惯于盼利好的竟然被那越来越象利空的利好效应弄得怕起利好来了。人们不至于那么容易健忘,因此,当新年伊始,由中信证券和皖通高速两个超低价位的新股担当主角新年第一波行情初出茅庐之际,几乎无人敢于跟风。如果不是紧接着中国联通这个超级大盘股的超乎所有人意料的强劲上扬,势如破竹般地引出了新政预演行情,谁能相信,相对于去年的6·24行情来说,当初的套牢模式竟然成为1·14的赢利模式?这不能不说是逆向思维逻辑的又一个辉煌战例。 在这波被称为“新政预演行情”的迎春行情中,最热门的股票不仅是作为健美型或力量型之类的理性投资概念的正宗蓝筹股,而且还有具有残缺美的ST股。中国联通点燃的1·14烽火同时也化作了ST股的狼烟。此次ST股的复活,并不象通常出于摘帽或重组预期的理由那么简单。一个不能不引人注目的新特点是,在ST股整体走强的情况下,却出现业绩风险小的涨幅滞后、风险大的反而涨幅惊人的现象,这不仅充分体现ST股特有的投机性,而且说明,只要政策面还存在想像空间,那么,ST股的炒作,便不会没有理由。 目前为止,此轮行情唯一令人失望的是,虽然2002年度上市公司业绩预测将比上年明显好转,但年报行情并未风生水起。从迄今为止登台表演的个股行情来看,无论是过江龙掀起的滔天巨浪,还是ST股的逆流漩涡,无论是券商自救的奋力一搏还是本地股行情的余波荡漾,似乎都与年报情结无关。年报情结的冷淡,导致了年报行情的清淡。由韶钢松山和兰州铝业拉开的年报帷幕,一度似有先声夺人的架势。但0.7808元和0.565元的业绩,同往年动辄1元以上的先锋角色相比,不仅显得气势不足,而且不约而同仗着绩优提出了再融资计划,令原本似乎有望略有起色的业绩浪行情大煞风景。主力在信息不对称方面可以利用的机会相对有限,决定了他们在有限的年报行情中采取快进快出的策略,以至于作为两市年报先行官的凌厉攻势未免过于短促。但无论是绩优年报也罢,绩差年报也罢,重要的不是它们兑现了多少利好,而是可以提供多少利好预期。 羊群效应是中国投资者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的致命伤。投资者在过去每每受套于利好,受套于暴涨,其中原因,除了政策信息的不对称之外,投资理念的不成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自以为是的技术分析,投其所好地将基于个别案例的赢利经验冒充为普遍真理,对缺乏理性的投资者起到了误导作用。“6·24”行情给投资者的一个深刻教训是,逃顶抄底和追涨杀跌的赢钱模式成了技术派的英雄们最难堪的一个问题,无论以往曾经有过多少次辉煌的成功记录,连他们自己在利用自己的经典理论去进行新的投机的时候,也往往被不断变化的市场撞了腰。而值得庆幸的是,投资者吃一堑长一智,正在变得比较聪明起来,他们对人对事不再人云亦云,而是保持一定的克制,适当的谨慎,必要的怀疑。这将使得“1·14”行情的大主力要想象“6·24”行情那样套牢散户投资者,变得不是那么容易。 赢利模式其实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人们不应该把赢利模式过于理想化,在投资之道和投机之道的问题上,本来就没有正道邪道之分,有的只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差别。这次“1·14”行情如果进入调整,一般中小投资者会比“6·24”行情那时显得神定气闲。因为当“1·14”行情突如其来狂飙骤起的时候,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没有象“6·24”行情中那样急于追涨跟进,而是表现得比较冷静。如果后市仍有可为,那么,调整将给冷静观望的投资者带来相对稳健的投资机会。 随着过去一年的日历被撇开一边,关于找不到赢利模式的苦恼似乎也该抛开一边去了。因为谁也不能否认国情思上人心思涨是一个基本事实,而新主席的到位理应为实现人们的心愿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如果一味患得患失,该出手时不出手,也有可能坐失良机。 就此而言,追逐赢利模式的羊群效应虽有弱化趋势,但真正告别羊群效应亦非易事,它不仅取决于投资者的理性,也需要政策明朗和信息透明条件下市场环境的稳定和行情发展的健康。投资者对于形形式式的赢利模式永远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尽力摆脱羊群效应,也不要轻易放弃眼前的机会,或为长远的目标设置人为的障碍。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 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作者,稿费视稿件质量及网友反映评级。并附赠16开全彩色《新青年*财富》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