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走出利好综合症--超越519的怪圈(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6日 18:33 新浪财经 | ||
韩强 提起519行情,人们总是怀念当时的热闹场面,从1999年5月到2001年6月上证指数,从1049点上升到2245点,几乎翻了一倍。但是,从2001年7月到2003年1月上证指数跌到了1311点,人们又感到迷茫,1月8日股市出现了反弹,人们在打听有什么“利好”要出台。1月14日股市出现了进喷行情,人们还是不断地打听消息,有什么利好要出台。这实际是一种惯性 2001年6月股市下跌以来,股评文章中一直有一个说法1500点是“政策底”,人们不禁要问“股市真的有政策底”吗?2002年1月我在天津电视台《证券报道》节目提出一个观点:股市没有政策顶,也没有政策底。如果相信1500点是政策底,就会束缚自己的思想。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我称为模拟经济),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就象思维的相对独立性一样,有相对独立性就有规律,也就是说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有规律的,思维也是有规律的,它不仅要反映客观规律,而且它本身也自己的发展规律。那么作股票,就要有一个客观的思维方式。我不否认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但是从长期运行来看,股市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2002年1月24日,我在《和讯财经》发表《空洞效应与行情反转,一个分析两个猜想》的文章,1月28日这篇文章在《四川金融投资报》上摘要发表。我的主要观点如下: 自1994年7.29以来沪市每次大行情之后都会出现空洞效应,而出现一轮较长的反弹行情。所谓“空洞效应”是指股市大幅上升后,在下降过程中的某一宽幅区域内留下的量能稀疏地带,在沪市这种“空洞”常常有100-300点的幅度,这对于我们研究反转行情的有重要意义。 1994年9月26日至30日在856-790点的区域,成交量只有161亿,9月31日、10月5、6、7日沪市从811点暴跌到546点,790点以下形成了空洞效应。以后以10月5日当天,及10月25日、11月、12月出现四次反弹,但都没有达到790点。 1995年11月13日到1996年1月19日的十周内沪指从700点跌到512点,这十周50个交易日平均每天6至7亿,共成交易337亿,又在700-512点区域形成了将近200点的空洞效应。 1996年12月16日在1110点与1005点之间留下了一个105点的缺口,从这个缺口向下:1996年12月16日至1997年1月7日在1005-871-898点成交了650亿,因此在1110-871点区域内形成了239点的空洞效应。 1997年出现三次空洞效应:第一次是1997年7月2日至7月8日1255-1066-1109点的239亿,第二次是9月11日至9月23日1264-1025-1041点的271亿,第三次是19981月8日至1月13日的1250-1110-1162点的266亿。每一次空洞效应之后都有一次大成交量的中级反弹过程,例如1997年7月9日至9月10日在1113-1256点内成交2072亿,1997年9月24日至19981月8日在1064-1250点内成交2002亿。 1998年8月18日跳空16点以1054开盘,最低1043点,收于1071点,共成交212亿,形成200点的空洞效应。 1999年6月30日至7月1日沪形成了1755-1560点的空洞效应,成交量64亿,以后曾有三波反弹,分别是8月4日1690点。8月20日的1655点,9月10日的1695点。 2000年3月14日至16日从1728点以向下缺口形式形成空洞,已见到1595点,成交499亿,如果17日止跌企稳,说明空洞已形成;如果继续下跌很可能在3月20日是最后一跌。 根据初步计算,自1999年6月26日至2000年3月14日沪市在1700点以上共形成了大约3000亿的成交量,有大兵压境之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量能又有向上牵引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两天的大跌之后,空洞以形成,强烈反弹就在眼前,其高度在1700点附近。如果反弹快速进行,就会快速回落,然后再次强烈反弹,至到再次形成密集成量为止。2000年4月5月8日至15日大盘从1852点跌到1695点,再次出现了空洞效应,随后是行情的反转。 现在,我们看2000年至2002年的情况: 1800点是2000年以来指数向上的大平台。2000年8月和2001年1月几次危机,它都挺住了。一旦它被击穿之后,指数将向下寻求支撑。我们看到2001年10月和11月的两次反弹,都没有再回到这个平台之上。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从能量守恒的原则进行分析。 沪市从2000年4月登上1800点,到2001年6月达到2245点,在400点的空间内运行了13个月,从2000年5月到20001年6月大约成交30002亿,到当年的8月大约成交了33440亿,其换手率大约是500%,由此计算大约有6000亿资金在1800点上方。从2001年9月到2002年1月,是在1800点至1514点之间运行,成交量萎缩。中间曾有过一次1514—1776点的反弹。这是一个从2001年到2002年1月11日运行的实际模型。 1月10日,我在天津电视台说:还可能产生第二个模型,从1800点减去400点,大约在1400点或1360点(此点位接近1999年12月27日的1341点。因此有可能出现1400点至1800点的箱体运行。当然这只是纯技术分析,是一种模型。但是任何模型必须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而且市场本身还有自己的特点,还要受到其它因素影响(例如利好或利空),是不会效法某一个模型的。我当时提出这个问题,是提醒大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思想准备。 假如大盘在1400——1800点之间运行,股市仍然会出现行情。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1150多只股票,回旋的余地比较大。1995年518行情之后,沪市指数在700点上下运行,仍然有“大盘股革命”和“基金行情”。所以今年仍然会有局部性行情。从今年要求上市公司年报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很可能出现绩优股行情。另外,一些没有亏损的中盘低价股,也会活跌,因为操作这种股票的成本低。 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1300点之下是空头陷进,因为自1999年有300多只股票上市,如果我们去掉这些股票,看一看1999年以前的老股票,就会发现,其价值中枢早就在1000点之下了。因此,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在低位割肉,1300点之下的空头陷井,也可能反复出现,甚至有可能延长时间。我们常说,横着有多长,立着有高。同样道理,也可以说立着有高,横着有多长。相对于1999年以来的长期上涨,调整的时间也会较长。 这里,我用的方法就是模拟,是根据股市长期运行的量能变化进行跟踪分析,对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期,当然任何预期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1300点既不能割肉,也不能换股,做这种操作是最危险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分析,我在2002年12月14日和27日分别在《今日商报》和《今晚经济周刊》发表文章指出:年11月以来股市已经在1400点以下运行了较长时间,甚至在2003年1月还会出现低迷的情况,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又为向上出现大反弹积累了能量。前面我已经说过虚拟经济还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股市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股市跌得深了,也会出现报复性的大反弹。这些,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还要拿到实践中检验,因为任何预测都只能是一种看法,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而且在实际中还有我们难以预料的情况。关键是我们要注意顺势而为,随机应变。同时我提醒大家注意2003年国债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交易情况,这些对股市资金也有影响。 1月1日在天津电视台《证券报道》节目中,我提出2003年的运行主要区间是1300——1700点,虽有击穿1300点的可能性,但是再次提醒股民不要惊惶失措,千万不要割肉。 为什么?因为股票的市净率很低,个别股票甚至已经比净产值只高10%—20%。说老实话,我不知道股市什么时候出现行情,因为这个时间是偶然的,但是偶然性中有必然。大家想一想,国有股、法人股以净产值卖给外商和民企,股民想买是买不到的,现在已经出现了比净产值只高10%—20%的股票,你不去买,还要卖,这不是自己不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吗?出现接近净产值的股票在深沪股市历史上,只有1994年的8月行情之前和1995年底至1996年初的时候。再看一看100月线1309点,这是8年的累积。扣除新股发行,以加权计入指数,造成的虚化,那么1309点是多少,我没有准确计算过,但是离1049点很近了。综合考虑大反弹随时可能出现。我还是那句话,涨是必然,什么时间涨,涨多少是偶然,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这些想法,就是希望投资者走出“利好综合症”和“利空敏感症”的怪圈。 这里恕我直言:“1500点是政策底”是519以来利好依赖性的惯性思维的反映,这种思维方式产生了误导。2002年初击穿1500点造成了恐慌情绪,2002年底击穿1500点又造成了恐慌情绪,2002年中期624行情之后又造成了麻痹情绪。我接触的老股民,有不少人在624行情中跑出来了,看到900亿的天量,根据老经验先跑出来再说。但是却在1600点、1500点又进去了,结果被套住,问我怎办?我说:“等”。因为用自己的钱,没有透支,没有借钱,不会有人来要账。 这里,有一个插曲,624行情之后,某权威证券报刊7月3日刊登了一篇《天量背后什么牌?》,文章说据某大券商对客户保证金的统计,6月24日中小散户出货明显,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结果便是,以券商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入市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超过半数的机构投资者在6月24日都有增仓行为,截至上周末,仓位在50%以下的机构投资者不到统计样本家数的20%,是绝对少数。这与6月24日前的券商仓位状况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在此之前机构投资者超过50%仓位的不到30%。仓位明显的变化源于其对市场预期的变化:绝大部分券商和基金对于本轮行情上涨的高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谨慎的预测也达到了1850点,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人士认为会达到1900-2000点,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波大牛市行情的开始,最终会创出历史新高。相反的例子当然也有,几家券商也对长期重仓品种、承销积压品种借机进行了大规模减仓。与建仓行为相比,这种减仓行为显然并不是市场主流。 针对这篇文章,我在7月16日写了《两种不同的股评说明了什么?》发表在《和讯财经》上,我指出,这些说法显然是希望股民再回来接盘。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为什么“6月24日中小散户出货明显”?大概是根据去年10月22日“停国有股减持”的利好,只有暂短的行情的经验。这个经验对不对,还要由市场来检验。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大部分“中小散户出货明显”(实际上也有散户在进货),那么大规模进货的机构就要在1700点上套一段时间,等待更大的“利好”才能有拉高出货的机会。如果出来的中小散户不在高位盘,那么进货的机构就处在被动的地位。所以某权威报刊宣扬“绝大部分券商和基金对于本轮行情上涨的高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谨慎的预测也达到了1850点,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人士认为会达到1900-2000点,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波大牛市行情的开始,最终会创出历史新高。”这样才合乎逻辑。 同时,也指出,7月10日《羊城晚报》发表了一篇《谁说主力成本在1700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篇文章值得大家注意。 我的结论是:针对上述两种不同的说法,股民要细思量。在我们这个资金推动型的股市行情中,成交量的衰退意味着什么呢?作股票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冷静思考。当前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这次井喷行情来源于停止国有股减持的利好,这比降低佣金和新股100%向二级市场配售力度大得多,今后还有这样“利好”出现吗?如果没有这样强有力的“利好”,股市能出现较大的行情吗?第二,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已经展开。截至到7月5日,沪深两市共有268家A股公司在第一季季报或后来的补充公告中对半年度业绩发布了预告,其中118家公司预亏,78家公司预警,72家公司报喜。上市公司的中期业绩并不乐观。第三,美国股市丑闻不断,国际股市和世界经济都受到影响,虽然我们的股市还处在封闭状态,但是国际股市如果继续下跌,也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都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 现在看来,某权威报刊《天量背后什么牌?》责怪“6月24日中小散户出货明显”,宣扬“券商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入市增多,绝大部分券商和基金对于本轮行情上涨的高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谨慎的预测也达到了1850点,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人士认为会达到1900-2000点”,是沿着519以来“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进行分析,在一些人看来机构比散户高明,散户只会追涨杀跌。我很奇怪,为什么动不动就要责怪股民?机构投资者真的那么高明吗?实践证明一些高位进货的机构大部分被套牢,“6月24日中小散户出货明显”,“几家券商也对长期重仓品种、承销积压品种借机进行了大规模减仓”,都对了。我也很奇怪,不对股市长期走势进行量能分析,就得出”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人士认为会达到1900-2000点”的结论,有何根据? 现在看来,624行情出货的中小散户即使在1600点,1500点进货,也比高位进货的某些机构成本低,一些在624行情出货的机构,也比那些高位进货的机构成本低,一轮新的搏奕又开始了。我要说的还是那句话:不出利好就是最大的利好!真的出利好,却要小心了! 我这里,仅是把自己的一点研究成果提供给大家参考,相信很多投资者都有自己独立的分析方法,希望大家交流,大家研究。 (注:本人只是就“势”论“事”,不推荐任何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