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艾:再论股市不是GDP的晴雨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09日 14:43 新浪财经 | ||
刘艾 从年K线看,至今沪指今年的年K线已无情地向下击穿了自1997年以来支撑沪指上行的5年均线,且2000年、2001年、2002年近三年的沪指年K线组合构成了由升转跌的反转组合,从而在技术层面上确认了A股市场数年牛市的终结。然而,从去年至今,仍有不少市场人士包括一些经济学家难以面对这一现实,并为股市走熊叫屈,其基本理由便是在我国的GDP持续 笔者认为,首先,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应由多项指标综合反映之,GDP仅是一个产值指标,并非质量指标,更非效益指标(至于相关质量指标和效益指标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学家们应比笔者更为清楚,在此不赘述)。而股票的定价及其升跌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及盈利水平及其成长性直接相关(相关数据有目共睹)。将GDP的增长与股市的升跌理解为绝对的正相关关系未免过于牵强。 其次,即使将股市当作GDP的晴雨表,且将GDP视为效益指标,也存在定性和定量双角度评价的问题。部分市场人士仅强调定性的一面,却不愿正视定量的一面。定量地看,2000年沪指涨幅高达50%以上,远远超过当年GDP8%的增幅,难道不是一种背离吗?沪指自1990年诞生之日的100点起步,至2001年高点2245点,总升幅高达21倍之多,至目前的1400点其总升幅也高达13倍之多,而同期我国GDP总增幅为两倍多,股市的这种极度透支中国经济成长前景的涨升,难道不是与宏观经济过分地背离了吗?从此意义上讲,自2001年开始股市因价值回归而步入跌途并非背离了宏观经济,而是通过“消肿”使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更为合拍、更加趋同而已!笔者以为,在我国入世的大背景下,境内股市国际化、市场化(包括境内外市场相互开放、引入做空机制及金融衍生品种、上市股票全流通、减少行政干预等)的进程必然加速、股价围绕价值波动等市场规律对股市的牵引作用或“话市权”将日益增大、市场将不断消化股价偏离其价值过远这一境内股市最大和最基本的利空因素,在此基础上,判断境内股市整体股价水平的中长期趋势,对于一般较为理性的投资人或市场人士而言,应不会是太困难的事吧。 笔者在此引述境内外各一人的观点,以助认识当前境内股市与GDP的关系。据《证券时报》2002年12月9日报道,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中国股市至今还不能说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因为中国股市的成长、发展环境、内在机制等与市场经济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还不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经济的变化。无论是上市公司的主体,还是监管者,以及投资者本身,这三个重要的方面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差距,因此股市还不能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至少还不能完全成为宏观经济晴雨表。 另据《证券时报》2002年12月7日报道,全球最大的机构投资管理人—美国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GI)北亚区总裁何文略在中国实施QFII后不久表示,海外投资者看重的是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态势,而非某一只股票。因此,中国股市是否能有效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这种状况,是影响机构投资者投资的主要问题。 笔者希望有关人士能够客观地认识并正确引导投资人认识当前境内股市与我国GDP的关系。如果有人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却并不看好当前境内股市的股价水平,并不能就此下结论该人士的两个看法相互背离或该人士完全否定了股票的价值。这就好比一听价值5元的肉罐头,在某一市场以15元的价格叫卖,采购人嫌价格离谱而拒购,但并不意味着采购人否认该肉罐头的质量或实用价值。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又何愁无人问津呢?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 5361,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