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
谁是既得利益集团?应先知道既得利益集团的出处在那里。
江泽民同志去年“七一”讲话中曾经告诫:“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中国青年报》在一篇文章中分析到,所谓既
得利益,是指一些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个人利益和私有财产……,有的甚至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并想方设法去维护和扩大这种利益的一种错误思想倾向。一个政党这种既得利益的思想倾向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便会逐渐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为此得出“既得利益”首先是指已经获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集团”是基于获得利益,并由于利益的相同自然形成的某种群体。说严格而又现实点,是由于目前市场某些体制不规范、法制不健全、市场不稳定产生的一切不正常现象,造就腐败和行政垄断部门的存在。在客观上造成一个收入远远高于一般社会群体的高收入阶层,他们不仅破坏广大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有可能正在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既然“既得”是先获得利益,后再形成群体的既得利益集团,却被某些经济学家有所指向股市上6000万投资者。但笔者要说明是所指其中广大普通散户(这里不确认3000万还是4000万数字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是“由于政府政策利好让他们发财致富了,因此,应该回归一些给社会。现在股市跌了,觉得自己亏损了则要社会来承担。”好象进入股市的所有投资者都因为受到政府政策的利好早已发财致富,是否他们就是其中的一员。难道真不知道股市流传一赚二平七负市场格局,如果真是全富了,市场上的钱还能生钱不成?怎么会出现亏损之谈。因为这些经济学家从不参与二级市场炒做,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很多入市4、5年的老股民就从来没赚过钱。而没有获利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既得利益者。
其实他们却非常清楚中国股市存在的股权不合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只是当广大普通散户严重套牢,有的把养命钱都赔掉的时候力求政府管理层给予相对的、有条件的、合理的赔偿时,这些经济学家不为曾经套牢的广大普通散民挑头论理承担亏损利益,却借市场争论股权全流通之机,为“应该包括没有进入过股市的民众”补偿利益。好象是在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而这些隔岸观火空喊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投机分子还在到处试图再捞一把,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广大普通散户大声疾呼:当新股发行、高价增发、年年配售的时候这些经济学家是否也能为发展中国股市,主动承担市场风险,掏腰包买进高价、溢价二级市场股票。如果没有,又是谁在为国企脱困买单,谁在为企业造假买单、谁在为中小股民说句公道话,又是谁在作空股市、打压股市。只有当失去根本利益的投资者才会感到这其中的失落与痛苦。如果广大普通散户已经成为“远远高于一般社会群体的高收入阶层,他们还能为之大声疾呼而又感到失落与痛苦吗?
假设市场占65%左右不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价格同现行市场流通的股票价格一样,股市是否还会大跌吗?如果真是大跌,是否现在又该讨论如何偿还大股东的损益呢?而今,当广大普通散户在宏观经济指标持续向上,“政府政策利好之下”(他们也承认政策市)为上市公司托起高价位股票却被深深套牢的时候,为什么就有这么多人“喊冤叫屈”。也许这就是那些已经成为“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当试图维护和扩大这种利益,才知道同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将要受到损坏的时候,却发现脸上不知道是冷还是热,是青还是红。
由于股权与权利造成市场割裂现状,这些手中掌握操纵市场权利和掌握绝大多数股权的既得利益集团,从来都把6000万当中的广大普通散户看成被掠夺的对象。如果股市没有6000万当中的广大普通散户投资,上市公司到那去融资,如果6000万当中的广大普通散户远离股市,还能造就市场圈钱机构吗?如果没有广大普通散户抬轿买新股,市场还能形成供小于求的现象吗?同样,没有6000万当中广大普通散户参与股市风险,机构投资者目前持有的平均股价还能是现在持有的低价位吗?其这类现象则是某些经济学家所指的“股民要进入市场,根本就没有任何人强制所为,都是自己自愿自觉的结果。他们为利之所趋,他们看到他人一夜暴富也想到市场大赌一把。”但他们却忘记根本原则问题,中国股市发展的兴衰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十年后的土壤下进行的,不是私立市场。那些上市公司资本运做的大人物如果不是建立在这些广大普通中小投资者的无知奉献,还能靠什么融资本事发展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样,如果没有广大普通散户为市场支撑一次次异动频繁,波澜不已的动荡走势,又怎么能造出这些既得利益集团。而6000万广大普通散户又何时作过一把大庄呢?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当然是天天挂在股民眼前的一句警言,但市场又何处没有风险?无论您是位低级打工仔还是高级打工仔,都会被套在制度所规定的劳动时间下要任劳任怨的工作;如果您是位老板,即使生意作赔了,到月也要向您的员工兑现工资。这种套牢和作赔如果是正常的你会心甘情愿,但目前股市除了上市公司圈钱融资外,广大普通散户得不到任何利益,这能算是正常、稳定、发展的市场吗?又如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发展。由于股权结构上的不合理,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已司空见怪,如果侵占权益是靠上市公司肆意造假,是否理应作为债务人向债权人(场内的广大普通散户)偿还一定既得利益下的“债务”。
但一些上市公司却不然,利用所垄断的权利可以随意动用股东权益,董事会也可以成为一言堂,上市公司流通资金可以任意“周转”,进行任何形式下的所谓资本运做。即使赔了,在既得利益集团下也只是“风险投资”由于经营不当偶然失误。而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经常被称之为毛毛雨出现在上市公司财务帐单下。配股、增发融资后的资金可以随意转换投资项目名称,却不能为广大普通投资者主动偿还任何形式上的亏损。这是为什么?只能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有高高在上的行政垄断的权利,他们怎么能向被融资的对象还本负利?就象某些经济学家说的“这是没有道理的”。权与利对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由如近期发生在《长城宽带》交费上的一件普通事,在与长城宽带签定既月交纳入网费后,如果用户实行暂停再开机业务,必须先交纳35元开通费才能继续使用,而这35元开机费相当月租150元网费的23%,先不考虑重新开机费是否值这23%,除了长城网络IT业的高级编程技术人员水平太差外,就是该公司上级管理层利用套牢方式栓住入网者。而这23%的高额开机费算不算是一方变相获取的权益,是否符合“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的科技进步上。象这样芝麻大的变相掠夺市场早已屡见不鲜,只是我们的广大普通散户被掠夺的早已麻木了。有人说:股市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非市场手段很难长期有效影响股市的走向。笔者认为这种理论相对中国股市并非绝对,三分之二非流通股不能在市场流通,怎么可能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如果用友软件没有上市,福布斯今年首富排行榜上的94名未必就是王文京先生,如果目前该流通股份不是2500万,而是全流通1个亿,还会相信股价支撑在50元以上吗?是不是市场经济产物,非市场手段能否长期有效影响股市走向,取决于股权结构下的全流通。无论能否实现全流通是中国股市与国际接轨股权结构必须实现全流通的根本问题,让人家进来,没有进来最基本的成熟条件,到是非市场手段不能解决和有效影响股市的实际问题。但目前市场内因(大股东权益)决定外因是市场历史留下的不公平股权结构,所以当去年6月13日出台有关国有股减持,从硬性按照二级市场价格转让到协议向民营经济与外资转让,都是影响股市直接下跌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影响大盘暴跌直接影响到股市6000万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因为任何转让方案都只能满足大股东继续靠减持圈钱,而市场作空的另一边把股价压低,是为股权结构战略经济部署向新的转让对象MBO和QFII靠拢。大盘下跌一年多并非是QFII直接可以在市场作空,而是市场事先实现战略大转移,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和境外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提供介入机遇。由于政策保护的只是大股东的权益,并没有广大普通散户权利,怎么能把6000万说成是市场的既得利益集团。
如果是,我们可以把股市倒退到去年2月19日,分析一下当时开放B股的政策。为什么当天不能向境内所有投资者开放,只能向2月19日以前存有美元与港币的境内投资者开放,致使B股在停牌7个交易日后连续封涨停4个交易日。对于这种当时称为开放、搞活B股市场政策却只能刺激原场内投资者暗中狂喜,场外投资者却只能空欢喜。这样如何实现某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实现股权全流通都得还利于社会广大民众,而这里所说的是社会广大民众不仅指的是股市中少之股民,还应该包括没有进入过股市的民众。”其市场现实表现也只能是政策再一次为保护大股东的既得利益呕心沥血,却不能保护6000万境内广大普通散户权利和利益,又如何兑现“应该包括没有进入过股市的民众,”难道所指的还是那些策划政策的极少数“场外投资者”。
今天,股市通过股权结构性调整实现的战略转移把‘股价’打压到两年以来的新低,政策上才实行QFII开放,为什么该政策不在大盘2245点公布,又为什么不在B股240点时告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中国将吸引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关于在国家控股原则下实现所有制向所有权问题上,笔者曾在前期文章已经有过论点,如果股市结构性调整只是实现国外法人式治理结构,却不能实现股市全流通,无论是行政垄断还是股权垄断,仍然不能摆脱“一股独大“现象,也就实现不了三公原则,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可以照样生殖新的行业垄断既得利益集团,但绝不是6000万中的广大普通散民。
而年底行情却会随着大股东权益之争和机构投资者的股权结构性调整继续不紧不慢在1300点到1500点之间构筑相对底部。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