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为什么要保留户籍制度……平民窟是城市低成本扩张的手段……”某些经济学人士如是说。
好了,有关这个命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兴趣了。
在我们周围,已经有了相应的变化,只是社会还缺乏足够关注,虽然变化已经十分清晰,并且也不是偶然的个案。5万人左右的城市,正在具有新的内涵,不再是传统农村的集镇(这里的关键在于当地产业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未来我们的一种选择。
以前强调一个,城市大了以后,配套设施的单位成本可以便宜一些。事实上,这需要辩证的理解,大的公共设施兴建和管理都相对复杂,小一点则便利得多,如果人口只有几万,整体搬迁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花上一分钟翻看一下几个大城市的地铁预算,就会对大城市配套设施的单位成本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流动人口的问题几乎不存在。一方面城市小了之后,不会成为一个明确的人员迁入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产业内容。如果产业主导是高新技术,那么就不会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岗位,仅仅需要一些高端的人才,这就不涉及流动人口的问题。
绿地可以达到50%,或者是更多,因为土地本身非常便宜。对应的,大多数人也都购买的起房子。这也意味着,大多数人的手头将较为宽松,既然住房不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拥有多处住宅也不是遥不可及。房子周围的环境以及设施无疑也可以更“奢侈”一些。
人们穿着简朴,这是因为城市很小,相关的人士彼此熟悉,不需要太多社交礼节。不是不存在贫富差距,实际上很大,因为宽松的创业环境(更低廉的房租和生活费),使一些人明显的更为成功。但是他很难向周围人表明这种成功,只能买上一辆豪华车。不过这几乎不具有实际效用,因为穿越城市,步行也只要几十分钟。
生活的不便利,要比想象中的要少。大型超市,已将连锁店开设在附近;也可以在周末搭车到中心城市购物,便利的高速公路使人们在当天就可以返回。没有通火车,但是最近的机场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
事实上,信息产业的迅速推进,使得城市的积聚效应,有不断弱化的倾向。或者说,集聚效应依然是存在的,但是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高附加值。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总是能多卖出早餐,但也仅此而已。
从一个中期的角度来认识,小城市的竞争力将逐渐显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的确是更为人性化。许多兴办国际活动的地点,也都是小型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些传统的活动。城市化终究是为人服务的,绝对不是相反。我们也能够预见到一种趋势,一些人迁移入大城市,另一些人则迁出——具有更高收入的那群人。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