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有人突然问我,为什么他们叫“博士咖啡”(一些经济学人士的一个组合,你经常可以在媒体看到以一个共用的笔名,发表的一些文章。)那么一个称呼。真的,这的确是有说法的。
有时候,脱口而出,往往有背景思维的依托。例如“郦晓工作室”似乎是一个随意性的称呼,实际上是受了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受了“本田技研所”这一名称的启迪,本田是一家日本企业,但是又和通常的日本企业完全不同。最初的时候我对日本企业很有兴趣,“丰田的看板管理”实际上引导了我对财经问题的最初兴趣(虽然这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日本企业的现状又让人失望,所以就有了折衷。
前半部分的“博士”不难理解,亚洲的机构通常有这样的表述方式。90年代初期,三星电子的第一份简体中文宣传画册,里面就提到了她存储芯片的研发小组,是一个博士的团队,还有一张大大的相片。
后面的“咖啡”则多少体现了“刁钻”的地方。是这样,对我这样没有新闻背景的人来说,缺乏对这个词汇的敏感性,要拐一个弯,然后才想得起来;但是对受过系统新闻培训的人来说,这个词汇事实上很重要。
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当时的伦敦兴起了咖啡馆,那时的咖啡应该是很便宜,大概是一便士一杯吧。你可以在那里看报纸,不识字问题也不大,也许那个时候识字的人也不太多,那里还有读报服务;或者是交换所谓的实政见解。这是一个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广场”。它是在工业革命之初的一个社会现象,随后因为产业分工细化,没有一个共通的利益基础,咖啡馆逐渐衰败下去了。咖啡馆依然存在,只是在文化层面上的内涵已经消失了。
历史价值在于,它是“言论自由”这一认识的源泉。孕育了所谓的“言论报道”,这对今日的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些人从事媒体职业的理由之一。在随后的美国独立战争中,“言论的自由”被杰佛逊写入了独立宣言,成为社会基础的价值观念。这些对媒体人来说是基础知识,即便课程上未必会有。
媒体人士听到这样的称谓,无疑内心深处是“格登”一下,知音找到了;并且也很合乎网络媒体人士的理解,网络处于成熟的边缘,同样也是一个无阶层的时期,有与此对应的文化,“咖啡”这个词汇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找到了契合,有了认同。我的“郦晓工作室”就差点,有人专程打一个长途电话来问,这是什么意思?不只是一个人的询问。
毫无疑问,这里面也隐含了“博士咖啡”自身的认识,并不完全是商标式的。当然这就不是我们要考证的了。那么好的称呼是否是重要的,我想至少‘坏’的称呼肯定是糟糕的。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