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洋股评来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1月14日 08:36 新浪财经 | ||
郦晓工作室 QFII政策马上就要实施了,我们的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走出关键性的一步,“狼”真的来了。对证券从业者来说,来的不是一只狼,是一群狼,起码从一个长期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如此。不需要走向世界,你坐在家里,“世界”就到了你的面前。 不只是海外投资者,实际上会进入一整套体系。基金经理人不是坐在屋子里,然后就有了投资的灵感,即便有灵感也不足以支持投资决策。需要有其它资源的支持,证券分析无疑是重要的。他会和国内现有的人员打交道呢,还是另选合作伙伴,应该是后者,当然例外情况总归是存在的。 这是很自然的,台商对大陆的密集投资,最终使台资银行落地。无论是台资企业的需求,还是从银行角度理解的市场机会,都驱动了台资银行的登陆。洋股评显然是一个类似的问题。我们说,资本市场是财经媒体的立足基础,那么海外财经媒体也有了进入的诱因。 这种服务也可能是超前于,海外资本的介入。未必等到外资机构随处可见,才相应提供这类服务,理由很简单,这类业务是无形业务,知识产权性质的业务,承受的风险比较小,也很容易规避政策的限制。这与外资银行对国内市场切入的方向是一致的,不涉及贷款,但是积极承揽许多服务性质的中间业务。 投资者对QFII这一利好视而不见,当然更多的买盘一定会推动股价的上扬,这里担心的是,海外投资者会改变市场的思维逻辑,市场的定价次序变化了。这是投资者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一定是正确的,但这种压力同时也体现在国内的证券分析人员上。以前说的那一套,是否还具有原有的意义呢? 你知道,国内的股评和洋股评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无疑,你马上就可以知道了。 这个和制成品的竞争还有所不同,在制成品业你很难取得一个完全的市场份额,因为很难确立很充分的优势。但是这类业务就有所不同,一段时间少数的几个股评机构占据了大多数的电视时段,当然这一服务的复制成本十分低廉。这一现象也可能重演,只是更换了主角。 她们还是有竞争力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弱势产业,至少缺乏相关经验,既然市场存在也不过11年。看看我的桌上,有关资本市场的书籍,十本书里有九本是洋和尚写的,剩下的则是台湾和尚,或者是香港和尚的大作。应该理解,对国内的从业人员是一个挑战,这种服务行业的竞争,体现出了WTO的内涵。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对行业成长是有利的。 好在这并不是投资者的麻烦,而是证券从业者的问题,投资者增加了选择,以前虽然有许多股评,但他们的风格是类似的,现在可以有新的声音,这很好。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