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周六周日杭州到上海的公交列车,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来上海的时候都是空手的,回杭州来则是大包小包,一年到头都是如此,当然上海并不是保税区。他们并没有扛走上广电生产的DVD,实际上他们买的都是轻工类的产品,裤子或者是衬衣之类的。
这正是这个问题有趣之处。
同样的情景在70年代应该是很寻常,那个时期物资短缺,而上海无疑是当时中国最富足的城市,随后江浙的轻工产业蓬勃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最具有自信心的产业。
在95年以前,整个上海轻工业受到了周边地区的挑战,理由是因为价格,上海的企业处于一个狼狈的境地,既然她们的成本总是要显得贵一些。95年以后,则开始出现了转折,过去几年,上海的轻工业失去了接近30万个就业岗位,只剩下15万个就业岗位,但是收入没有下降,依然维系在300亿人民币以上。
上海的优势得以显现,她拥有更成熟的消费群。总是这样,挑剔的顾客,造就了对应的服务。江浙的企业则遇到了麻烦。继续以低价格渗透市场已经非常困难,因为总体而言东西已经很便宜了,市场对低价格的敏感性降低了。实际上,随着江浙地区收入的逐渐提高,现在自身也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
前往上海购物已经成为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对此表示疑义。甚至于是购买速融咖啡,这真是不可思议,但是的确,很多牌子在周边并没有销售。简单地说,我们向上海的同志学习如何消费。
名义上的经济差距并不是很大,上海的人均GDP可能比杭州高40%,实际上应该是低得多,理由是浙江地区中小企业居多,难以有效掌握从业人员的收入情况。但是消费上的经验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需要所谓的底蕴。我记得小时候,周围的副食品商店只出售圆蛋糕,至于裱花的奶油蛋糕,则只有上海才有,以至于我对上海充满了憧憬。
并且有一个强化的趋势,90年代中期的时候,杭州曾经有人想从事高端百货业,后来发现杭州拥有高收入的消费者,但是并不拥有消费群体,无疑他们选择到上海购物。
同时上海的企业顺应了调整,她们从江浙地区购入大量的零组件,或者干脆将一部分业务转包。既然浙江鼓吹高度专业分工的开放式生产模式,那么做并不困难。上海可以很有效的利用江浙地区的优势,从而使成本得以一个有效的降低。但是,反过来,江浙地区要获得上海的优势则困难得多。
如何解决?你让上海人担任企业的负责人不就完了吗。即便这真是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这个问题就留给浙江的企业家去思考吧,也不只是要考虑一个局限于上海的问题。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