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浙江的困惑也就是中国的困惑。
一方面她已经获得了成功,与众不同的成功。传统上,发达国家会将一些不重要的产业,或者产业中的工序转移到落后地区,发达地区依然能够维系产业的控制,而接受这一转
移的地区,则被边陲化了,依附于发达地区。我们说,内部化了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仅仅是在企业内部发生,几乎就是甲车间卖给了乙车间。
但是浙江模式完全不同,她有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不是合资企业,或者外商独资企业,而是国内私人所拥有的企业,整个配套环境都在国内。成功基于的理由是低廉的价格,价格基于的理由则是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应的产业配套规模。浙江经济对整个传统产业体系实际上有了一种颠覆性的影响。放大的浙江经济也就是海外人士对中国经济的理解。
劳动力成本的作用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关键还在于配套环境。这一配套环境的源头是,在80年代以前,中国已经有一个独立并且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但是(又一个但是),这种颠覆是实际上就是销售了大量的廉价产品。由于浙江经济的核心是高度开放式的产业体系,依托于专业分工,各个企业间产品差异非常小,当然利用社会产能使制造成本大幅下降了,所以我们所谈的是浙江经济,而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传奇。你创造了收入,但是没有相应的利润,这进一步削弱了创新能力,使产业处于一种十分脆弱的状态。
问题在于你缺乏往上走的能力。从事高端产品的前提是,国内具有相应的消费群体,当然这一群体并不存在,我们只是在努力向西方学习如何生活,即便是最时髦的人群也是如此。
我们希望从事一些高附加值的内容,这很重要,前期获得的资金再投资在原有的产业,也可以理解为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产业已经吸纳不了那么多的资本,既然我们从事的不过是一些量产的低端产品。现在你会发现,杭州地区的房价已经领先于全国,这对应了浙江经济的困惑。此外,另一些人则迫不及待的希望涉足金融业。
这就偏离了传统上擅长的领域,也就是规模制造。无论是金融或者房地产,浙江的企业家们都没有任何经验可言。当然也许有人开设过民营钱庄,这正是问题所在。这些业务即便有经验也十分幼稚,却要面对已经非常成熟的产业体系。金融业是十分保守的产业,这个领域后来者要获得成功,肯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浙江现在可以调动的民间资金大约是1000亿美元,这是过去20年里的积累。正在或者即将陆续投资到房地产、金融、汽车、第三代移动通讯,甚至于是媒体。如果失败,就会打回原形;如果成功,那么浙江在70年代的崛起就可以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提并论,或者更具意义,至少我那么认为。其实这需要一点运气。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