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当然是不应当,无论是从个人的财务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角度理解都是如此。有些人总是把创办人增持股份与对公司的信心联系在一起,这肯定不对,虽然这能迎合一下目前弱势市场的大众情绪。
投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的原则,是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从企业创办人的角度来说,在企业所持有的股份往往是个人一项重要的资产,也可能是最大的一项资产。那么非但不应当增持股份,反而是应当不断予以减持,再持有其它的投资品种。甚至于不应当再投资股票,既然已经有很大的股权资产,可以考虑持有一部分债券,或者干脆就是储蓄。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如果企业经理人在企业中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并且对其个人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那么经营行为实际上,会受经理人个人认识的牵制,既然这对他个人的人生定义十分重要。我们说:经济问题无所谓事实,只存在利益。
经理人在企业经营的策略上会趋于保守,实施一些所谓的消极投资,目的是保住既有资产而不是创造新的财富。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企业经营风险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通过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回避投资风险。消极投资则是一种伤害,它使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失效,投资者丧失了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这使整个投资组合收益下降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增加了投资风险。
十分尴尬,你购入一支高风险高收益预期的股票,希望平衡低收益低风险的另一支股票,现在这只股票的风格却变了。对!有时候,少量赢利比亏损更让人头疼。事实上投资者的确是‘希望’企业亏损,既然这种亏损与良好的赢利前景相联系,少量赢利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经理不再追求这一模式了。
这方面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投资者并非是抱怨经理层的轻率,而是抱怨其太过谨慎的思维。上市后获得的资金,没有用于投资,而是购买了国债。这里实际上,已经有完全不同的立场。成为上市公司经理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平稳地维系下去就很好,不影响其在电视中露脸并且畅谈人生;成为股东则不能理解为是一项成功,只有赚到钱才被认为是一种成功。
这并非资本市场固有的缺陷,还是可以通过体系本身予以有效的调整。作为一个现代的、有活力的,以利润最大化为驱动的企业来说,特定时段要有效地稀释大股东的持股份额,创始人应当卖出,而不是买入股票。当大股东的持股份额被稀释之后,企业又会回归到合理的运行轨迹中来。我们当然会考虑是否更换经理人,这对应于我们所持有的股份。
每当听到,在股票下跌中,创始人勇敢的购买了自己公司的股票,我就忍不住一声叹息。偏离利益来谈论市场肯定是一种错误。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