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轨的思考之四
黄湘源
先是由权威研究机构作出机构时代的预言,接着又有权威媒体发出弱势群体应远离股票市场的劝告,难道所谓“‘政策市’走向‘机构市’”,就真的意味着机构时代消灭散户
时代?
且慢!我们不知道世界上哪个股市有过断代之分,莫非这又是一个“中国特色”?任何股市,尽管不妨设立进入门槛,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总是有规模大小之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固然是资本市场风险性的本质表现,但是,资本市场就其市场规则来说并非大资金的专利。恰恰只有资本市场,人们才真正可以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但是,所谓断代说,是否意味着当那些刚刚由资本平民跃升为资本富豪,或者刚刚通过正当的或不正当的途径收罗了散户投资者的资金取得理财人身份的机构,就要通过“阶级分析”将他们原来的同类拒之门外,靠剥夺别人的比赛权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这从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来说,是说不通的。
资本市场正是由于客观上总是存在弱势群体,所以,限制大资金利用资本上的强势地位以及一切可能与此相关的其他优势包括信息不对称中的优势欺凌弱小,就成为是否能保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关键,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股市监管的重中之重。
无庸讳言,我国股市自开设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着把握不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股市风险性的加大,有识之士发出“全民炒股”的惊叹,令管理层产生引导理性投资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政策上对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过度倾斜,不免产生对散户投资者权益的不当忽略。只要市场游戏规则不变,政策方向上不出问题,具体政策上的偏差是可以纠正的。但是政策方向如果出了问题,纠正起来困难就大了,而且,即使得到纠正,投资者所受到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的。
在股市人为地制造机构时代与散户时代的区分,如果仅仅是部分资本意志的反映,不妨姑妄听之,但是如果成为政策的出发点,那是危险的。
我国股市证券投资基金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其实力同国际上的基金相比依然望尘莫及,大力发展和壮大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任务。不能不看到,正如动植物生长中不能过度依赖激素一样,对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过多的政策优惠,并不是有利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健康成长的正道。目前,证券投资基金进入门槛过低,固定的管理费收入令基金管理人乐不思蜀,不思进取,基金大多无能跑赢大盘,不能体现出专家理财的优势。券商作为目前中国股市唯一堪与基金势均力敌的合法的公开投资机构,恰恰是最不规范的投机机构,他们拥有资金、信息和交易通道上的优势,却既不负做市商的责任,又不时或与庄家勾结,或干脆自己赤膊上阵坐庄,挪用和透支客户保证金是其拿手好戏。至于处在朦胧状态中的私募基金,其实就其总体上的资金规模来说,可谓目前中国股市的半壁江山,但分散的无序的不规范的操作方式,不仅经常诱发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而且也常常导致其自身的投资人蒙受莫名的损失。就政策出发点而言,在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上叶公好龙,因噎废食,当然是不对的,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也可能养痈遗患,形成积重难返的系统风险。这正是我们对所谓机构时代的到来不以为喜,反为之忧的原因之一。
从散户投资者的方面来说,规避风险当然是其自进入股市的第一天起就不应须臾忘记的头等大事。不过,时间已经过去十二年,早些时候虽然也并非没有人劝他们谨慎入市,但恐怕鼓励入市的动机更是难免常常溢于言表吧!至今,不是还三天两头提起或高达8万亿或高达13亿的银行储蓄吗?广大投资者尤其是面广量大的散户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快速扩容功不可没,但他们又从股市得到了些什么呢?投资者“七亏二平一赚”的结果令人既痛心又无奈,这难道能仅仅责怪散户投资者不成熟吗?我们的政策,我们的监管,我们的“重中之重”到哪里去了?
如果仅仅以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支配能力作为界定的话,也许,无论从哪个方面,散户投资者都没有理由拒绝进入机构时代。尽管加上券商、私募基金和企业法人投入股市的资金,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规模大约只占全部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一,形成所谓机构时代的新市场条件也许还没有真正成为事实,但是,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大力发展,随着统一指数以及股指期货等创新工具的即将逐步推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同国际接轨,新市场条件的形成只不过是早晚的事。在这个新市场条件下虽然监管当局不会绝口不提保护投资者权益这个重中之重,但既然称为机构投资者时代,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他们应该不能不知道而目前却根本无从知道它与以往的庄家时代究竟有何不同,他们应该知道而目前却无从知道未来自己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近期据说一种叫做集合投资的新的理财方式正在流行。福建一家投资咨询机构推出的集合理财投资业务,投资者只要将不少于10万元的资金转入该投资咨询机构在那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开立的资金账户,就可与该投资咨询机构以及该营业部签订一份期限为6个月的协议书。根据协议,受托方承诺委托资金的实际年收益率为6%。江苏的一些证券营业部,推出集合申购二级市场市值配售新股的方式,据说只要集合认配资格达到1000万元,收益率将不小于3.5%。我们注意到,这些集合投资方式并没有突破委托理财的概念,而且打“擦边球”的味道很浓。一旦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最容易受伤的还是散户投资者。
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通常选择的投资渠道,对于中国的散户投资者来说,却没有赚钱效应。号称规范化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尚且未能在委托理财方面发挥应有的示范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暗箱操作的券商、投资咨讯机构以及其他个人证券经纪人的委托理财模式又会有多少可取之处呢?热衷于委托理财的机构似乎是散户投资者走向机构时代的桥梁,但是,事实告诉人们,他们爱的是散户投资者的钱包,却从不会为散户投资者的亏损真正心疼。
对散户投资者还是有人爱,无人疼。这显然是因为证券市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需要有人跟风,有人捧场,有人作人梯或垫脚石。全国13亿人民拥有的13万亿元银行储蓄,始终是资本对散户投资者爱之有加的基础,但决不是他们心疼散户投资者的理由。
遗憾的是,无论是制定政策的人们,还是掌握资金运作方向的人们,他们在为机构时代的到来一股劲儿地摇旗呐喊,加油鼓劲的时候,却似乎从未替散户投资者着想过区分机构投资者的性质和功能,几乎无人可以说明如今的机构时代同以往的庄家时代究竟应该有何区别,而除了奉劝处于亏损状态的散户投资者退出这个充满风险的资本市场之外,又有谁可以真正为他们指点迷津?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 5361,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