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希望教育来拉动消费,但是依然是通过原有的教育体系来执行。
这一体系是实践普遍服务的,需要接受政府的大量资助。这样一来,不断扩大的教育
规模,实际上加大了财政的负担。我们原先之所以没有那么做,就是因为负担能力有限。对普通家庭来说,为了未来承担教育费用,既然这一机会明显地增加了,不得不作一种资金上的准备,反而是推迟了消费的时间。
关键是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消费,这一认识上的转变,至关重要。当然消费就必须要承认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能力上的差异。
一些人人向往的高校可以退出联考,自主招生,也可以是一部分名额这样做。(这又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就不涉及联考,而她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她们获得的学费,不只是学费,综合的收入,要弥补全部的成本。这样就可以充分吸纳富裕家庭的消费能力。实际上要实现盈余,这一盈余可以以奖学金的形式来帮助经济背景一般,但能力突出的年轻人。
从消费边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争议在于,这似乎违背了公平原则。对超优的年轻人来说,不会是一个根本的障碍。各大高校为了维持学术上的地位,事实上会努力吸引这一群体,会有更多比现在优惠的政策。但是原有体系肯定也有它的既得利益群,普通的,但是十分勤奋的年轻人,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境遇的,可能会在变化中遭受损害。
其实教育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公平原则,原因是资源有限。我所上过的小学,是一所孔庙,里头的一物一景都可能源于明代,倒是很写意。不必抱怨,大多数人享受的就是这一待遇,这受社会整体经济能力的制约。如果有人愿意自己掏腰包来提高学业,没有理由予以阻拦,而且从本质上也没有损害其它人的权益,因为传统的体系可以和新的模式并存。这种消费行为,也间接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
相反,现有的体系倒是有不合理的地方。高收入的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和普通家庭是一样的。类似于经济适用房,超标准的经济适用房,吸引了原本不属于这一消费群体的购买者。限制是一个方面,但是同时要创造高收入群体消费的机会,加大他们的消费边际。他们把钱存在银行,是对社会最大的损害。
我们的问题在于,已经处于一个收入差异巨大的现实社会中,但是忍不住又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问题。十年前,对私人购买豪华轿车还有争议,因为此前轿车是根据行政级别配置的,这里存在一个思维的惯性。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修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而不是系统覆盖性重装,这通常解决不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