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述评专稿:花非花雾非雾 平平淡淡见真情
黄湘源
由于会计制度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上市公司业绩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2002年半年报不能不令人依然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尽管2002年上半年上市公
司主营业务确实显示了好于去年同期的趋势,以至于在半年报刚刚发表1/4和过半数时,官方证券媒体就一再迫不及待地预告增长的喜讯,但是最后杀青的统计结果显示,1204家上市公司(除ST东源外)2002年上半年的盈利水平比去年同期平均下降了约二成。
主营业务增长的同时利润水平下降,这一矛盾现象成为2002年半年报的一大景观。分析表明,在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08%和6.96%的同时,由于投资收益和财政补贴大幅缩水,“三费”却大幅增加,导致1204家上市公司产生的利润总额仅655亿元,比去年同期1150家上市公司的总利润还少了4.56%。坏账损失加大,是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公司管理费用大幅增长并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重要原因。青海三普报告期内核销以前年度发生的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坏账损失1206.72万元,致使管理费用大幅增长212.33%,成为2002年中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在2002年上半年的三项费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73%,这是今年半年报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不能不与计提上的问题有关。四项计提或八项计提对于挤出水分、夯实业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眼前看来,具体到某一家公司,具体到计提的执行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毕竟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一家公司的业绩因相对集中的坏帐计提而突然出现较大的波动,以致由盈转亏成了家常便饭,这使得人们无法从正常的经营状态和通常的平均利润水平来判断或衡量其业绩。即使是自己同自己比,在以往的参照指标经追溯调整以后变得面目全非的情况下,这样的比较还有什么意义呢?正因为如此,仅仅由于上市公司今年半年报所反映出来的主营业务增长就得出经营质量显著改善、主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明显增长等结论,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不免太夸张了一些。
财务会计信息逐渐规范的同时“财技”继续大显神通,后者对前者多少有点嘲弄和挑衅的味道。应该肯定,规范化的进步,在相当程度上堵塞了某些上市公司弄虚作假的路,以往那种靠某些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扭亏为盈的神来之笔,显然已经大为黯然失色。ST生态此次由预盈转为预亏,充分反映了这种急智式利润利润调节的困窘。相当一些将面临退市厄运的T公司,可以说都是由此而走向了滑铁卢。但是,此路不通,不等于彼路不通。对于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果显然还不宜乐观得过早,坏帐计提和追溯调整在遏制短线利润调节的同时却为跨年度的长线利润调节开了方便之门。某些去年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亏损瘾的公司,今年上半年轻轻松松的转亏为盈,就是明证。此外,从一些问题公司延期发表中报“丑媳妇见公婆”的结果来看,它们的业绩大多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时间换空间”。炒股票有“时间换空间”之说,某些上市公司将其移植到定期报告,无非是想通过时间上的延期,争取完成涉及某进帐关键项目的必要空间,并弥合同注册会计师或监管当局在相关关节问题上的认识分歧。在相应的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纷纷选择有解释性说明段而无保留意见的形式,恰到好处地为这些问题中报保驾护航。
老问题有所减少的同时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看到,以往上市公司年报半年报反映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销声匿迹的趋势。例如,委托理财大为减少,收回委托资金的报告越来越多,在上半年业绩中,来自委托投资的贡献大大缩水。但是,半年报同时也反映出另一种倾向,上市公司投资券商,参股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对实业投资信心不足,在经营主业上心有旁鹜,这在本质上同热衷于资本博奕没有太大的区别。而过于追求资本运行利润,势必助长过度追逐低成本融资的倾向。圈钱太随意导致资金闲置,进而导致泡沫投资,进而再融资饥渴症发作,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堪忧。半年报显示,新上市公司业绩“变脸”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尤其是八一钢铁尚未上市业绩就大幅度下滑。这至少说明,圈钱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半年报还反映,去年刚刚开始露脸的“薄利多分”仅仅是昙花一现,如今上市公司不分配现象重又抬头,这显然是看再融资政策的脸色行事的结果。此外,随着公司治理的有所加强,不少上市公司在清理大股东关联债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来自三峡水利和江西纸业的信息表明,“黑担保”则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黑担保”的曝光虽然是公司治理走向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反映出这方面依然存在着难以测度的隐患。事实上,担保火山的爆发已经和正在吞噬着某些公司,ST九州和ST长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信息披露格式化的同时八股腔愈加老气横秋。取代以往千篇一律的"经营回顾与展望",作为新半年度报告最新亮点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以其注重财务数据分析和更具个性化的阐述,以及强调上市公司责任的更高要求,赋予了2002年半年度报告新内涵。但是,正象去年刚刚推出的“公司治理结果”章节一样,八股腔的答卷令公司治理的现状蒙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云雾,对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读者来说,只能发出莫测高深的喟叹。“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就其设计意图来说,本应向人们展示高瞻远瞩的精粹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自我解剖,但人们看到的却是一派巧言令色的辩解或者满篇世故圆通的遁词,对于人们了解公司业绩的真实情况和认识其投资价值非但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还有可能受到误导,这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
向好的趋势与变坏的可能,极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此突出的存在于一个统一体,这究竟有什么道理没有呢?或者说,同一个观察对象,为什么从某一角度看起来似乎是美不胜收的一朵花,而换个角度,却成了一堆豆腐渣了呢?2002年半年报中这种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以为,这说明了一种好的趋势的确立和稳固不仅需要时间,而且也需要不断克服各种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对上市公司治理和经营业绩进行观察分析,单线条和平面化显然是不可能得其要领的,
作为定期报告,上市公司半年报和年报、季报不应该是财务数据的堆砌,也不应该就事论事流于形式,而应真正告诉投资者有价值的信息。在这里,真实和可对比是改变信息发布人和受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无可否认,今年上半年度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并且,真实性程度也有相应的提高,但也无庸讳言,在可对比性方面却打了太大的折扣,这就无异于给真实性掺了太多水。这对于投资者来说,且不说阅读和处理这一大堆充满泡沫的信息非但不是一种享受,反而是受罪,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信息不对称中的雾里看花,看到的似乎是其美无比的花,其实似花非花;似乎是其美无比的虹,其实可能只是一风吹的迷雾。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 5361,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