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投资者的抱怨,并非是毫无道理的。上市公司没有体现出太多优势,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问题在于上市公司正是从国有企业中优选出来的。这里面的原因是外部股东的缺失,强势的外部股东。
一些国企没有上市,但是还是完成了改制,实现了职工持股。暴露了一些问题,这给我们以启迪。国企改制,当然由企业的经理持有较多的股权,这很重要,企业员工平均分配股权当然是不合适的。在完成改制之后,行政上的约束力肯定就小了。
一些经理的举动的确是值得我们关注。例如,他从关联企业,可以是所属的子公司,“借”一笔钱然后把认股的钱交上。虽然这很滑稽,但是他可以对主管部门说,我又能从那里找钱呢?我要是真有几百万,我才不正常。现在,他就成了这家企业的所有人。无疑,普通员工则要真实的出资。类似的故事,也出现在上市公司中,即便是没有那么极端。那么改制对企业的促进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原有的约束弱化了,新的约束又没能建立起来。
不用怀疑股份制的合理性,也不用否认现代企业制度的价值。但是它不能缺失任何一个环节。在这里,关键在于缺乏强有力的外部股东。类似于上面所涉及的猫腻,存在强势外部股东的前提下,根本是不可能去尝试的,至少也是在控制中的。一些上市公司造假,不是因为手段高超,足以掩人耳目,而是因为根本无人过问。
小额投资者怎么可能约束企业管理层的行为,即便是企业的内部员工也同样不能起到这一作用。既然投资数额很少,既然弱势群体涉及的手段很有限。散户承担不了股东的工作。负面的财媒报道,是社会最后一道防线。我更愿意把负面的报道,理解为是一块砖头。扔出去,就有人叫唤。但是事情如果到值得媒体报道的时候,那就太晚了。
其实企业上市,目的就在于,外部股东进入更为容易。我们则有特定的困难,国有股是不能流通的,A股B股H股也互不流通,即便代表的是完全相同的企业份额。基金辜负了市场的期望,他们满足于迅速的买入和卖出,或者是指数化投资。当然基金是私人持有的,我们只能期望,我们不能要求。
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引入外部股东问题。上市会退化为单纯的融资行为,不会有更多建设性的内涵。在利率没有市场化时,融资行为可能也不会对资源配置形成太积极的影响。当然市场会要求,管理层以行政的方式对企业实施更多干预,既然缺失必要的制约力量。基本上就是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了,只是执行起来更为复杂。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那些已经拥有强势外部股东的上市公司,显然是我们要优先考虑的投资标的。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 5361,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