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半年报发布数量过半,对上市公司2002年中期业绩的评价,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从半数报告的统计结果来看,业绩好于去年同期已成定局;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统计对象不可比,加上另一个半数的不确定性很大,对业绩上升的期望尚不能过于乐观。
截至到8月15日,有60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2年半年报,超过1201家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这601家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07元。从这些半年报来看,今年上半年不仅不少上市公司业绩同比明显增长,而且据有关研究文章称,总体业绩水平显著高于去年同期。
但是,据对其中具有可比性的540家公司统计分析,2002上半年每股收益的平均数仅为0.089元,与上年同期0.109元的数值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考虑到去年许多公司大幅度计提坏账以及业绩好的公司先公布半年报的因素,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半年报的每股收益大约在0.7元左右,综合全年业绩,最多与去年平均每股收益0.1369元持平,甚至极有可能产生滑坡。
两个结论存在差异的原因,如果不是统计出现错误,导致某一结论失实的话,那么,显是在对比性上出了问题。今年上市公司根据交易所排定的时间表披露半年报,在相同的时间段列入统计范围的上市公司即使数量上与去年同期相同,但统计对象则是不同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可比性。如果将已发布的上市公司业绩,同去年同期的所有上市公司或同样数量的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作简单对比,显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
在统计上,半数是全体的一半,半数对于整体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半数毕竟只是半数,而非全部,对于全部来说,它既是一个成数,也是一个变数。半数对一个尚未形成的整体的统计意义是不确定的,它可能是一小半,也可能是一大半。在会计上,半年报对全年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变数,因上半年的盈利与下半年的亏损无法相抵而导致亏损的例子屡见不鲜。仅仅根据半数和中期数据对某个整体进行统计分析,很容易陷入“半数困惑”或“中期困惑”,这是一个陷阱。当半年报刚发表304家时(请注意,这个数据对于上市公司总数来说,接近1/4,而对于601家来说,恰好也是一个半数),根据深圳证券信息公司的统计,通过对2001年同期进行纵向对比,304家上市公司今年半年报实现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271元,较去年同期劲升20.59%。当时就有研究机构对这一结论提出质疑,根据申银万国研究员的统计,截至8月7日,已发布公司的平均业绩在0.129元,而相比2001年同期的0.149元下降了12%。而净资产收益率也同样下降14.54%。
谁也无法肯定,目前的半数在未来的整体中究竟一大半还是一小半,或者未来的半数是一小半还是一大半。就绩优半年报而言,现在的一半可能已经是一大半。目前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亏损的大多是小公司,大公司却呈稳定增长和苦尽甘来的态势。但是,据统计,目前占上证综指权重最大的10只品种依次是:中国石化、招商银行、华能国际、上证B股(将上证B股视为一只品种纳入计算范围)、宝钢股份、浦发银行、宁沪高速、民生银行、中海发展和陆家嘴。如果剔除上证B股和未公布半年报业绩的个股,目前已有8家公司公布了半年报。也就是说,主要权重股已经一大半露了脸,它们对上半年整体业绩的贡献至多还剩了一小半,影响力不会再象以前那么大。而作为对整体业绩可能形成拖累的绩差股,则仅仅出头了一小半,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头。截至8月20日,沪深两市已有46家ST公司披露了半年报。其中,既有像ST厦新、ST永久这样每股收益超过0.20元的"绩优"公司,也有已连亏两年半的“困难户”,但更多的则是微利公司。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羞于见公婆的“丑媳妇”总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露脸。去年年底,深市88家亏损企业累计亏损220亿元,而425家盈利企业总共才盈利312亿元,占总数17%的亏损公司抵消了70%的盈利,就是一个极大的教训。由于许多变数的不可预测性,仅仅依靠对可能仅仅是一小半的“半数”或者已经是一大半的“半数”的统计结论过早作出整体业绩的乐观预测,都会对市场有一定误导作用。
一半乘以二等于一,这种简单的算术更容易犯极为低级的错误。理由就在于现在的半数不等于未来的另一个半数,那一个半数还是一个可能变化很大的变数。由于上半年业绩直接关系到不少公司的退市与否或增发配股,不能完全排除利润操控现象的存在,即使它们的上半年业绩确实好于去年同期,下半年业绩存在的变数同样是相当大的。由于很多公司存在季节性因素,即使对目前已公布的半年报业绩在统计上不存在错误,也不能简单地由半数的统计而得出上半年整体业绩提高的结论,更不能由仅仅半数的半年报业绩统计得出全年整体业绩好转的结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披露一向存在明显的“先绩优、后绩差”的规律,即使今年交易所排了时间表,总体上仍未根本改变这一倾向。后期问世的绩差半年报常常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摊薄前期公布半年报的那个半数的良好业绩,这更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国情”。从统计上来说,对于一个没有规律可循的未知数作出预测是很荒唐的。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进入下降通道已经多年,出于对跌势见底的热切期待,人们更乐于见到业绩回升的趋势。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愿望和现实之间毕竟存在不小的距离。在变数尚未弄清的情况下,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很容易坠入以偏概全的陷阱。这是需要警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