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在转化为一项潮流,或者说是一种趋势。海外的研发和落地生产,正在转变成企业的日常行为。局外人可能会认为国际化是经理人的一项“爱好”……其中的甘苦只有经理人自己知道。当然国际化并不是一项爱好,而是一种需要,根本说来,是不容回避的压力。
如果有在企业的经历,就能知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海外销售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便企业最初并没有这方面的立意。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企业,没有海外收入是不可想象的。全球化的浪潮要比想象的快,国内许多的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最初企业肯定是以出口为获得海外收入的主要手段,如果某一时段出口过多,很快的就会面临市场壁垒,我国已经面临这样的问题。打开壁垒的唯一办法,就是海外投资。
有时候我们会低估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国际贸易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汇率变化和消费差异。今天美元急剧的变化,又一次告诉我们一个老课题,以美元销售的产品必须以美元来制造。同样的,我们总是缺乏对海外市场的敏感性,既然“我”的同事并不是老外,我们和目标市场远隔万里。当然假如停留在制造廉价产品这一老路上,那么这一切肯定都不重要。
那些市场是我们“合适”去做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市场是有吸引力的。有人提议企业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东南亚市场上,既然看上去,运营成本比较便宜。首先东南亚市场规模十分有限,其次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更为重要的是,产业体系是同构的。最后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们降价,他们的工厂关门,接下来他们就开始抱怨。原因是我们的规模更大。有吸引力的市场并不多,北美、欧洲和日本。竞争肯定是很激烈,但根本是没有选择。
必须要认识到,与新兴市场相比较。工业国家的法律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良好。劳动力成本可能是贵一些,但对大多数产业而言也不是太过关键的问题。或者可以考虑在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投资,但是可能在完成投资的第二天,政局就发生了动荡,也许是恶性的通胀。许多“建议”并不是从企业角度来认识问题。以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衡量,中国的确是一个突出的例外,拥有其它发展中国家没有的特征,所以她吸收了最多的海外投资,仅次于美国。
许多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事实上做得十分审慎,至少比当年的本田保守的多。企业循序出口,达到规模经营的数量,然后再考虑海外的生产。总需要一个起点,更加谨慎意味永远也没有国际化的“恰当”时机。国际化对任何企业都不容易,经验只能从实践中取得。存在一些问题,但过程不可能是完美的。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 5361,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