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强
近来,外资银行的收费问题,引起报刊上一阵热炒。7月11日《国际金融报》发表了《国际惯例屈从本土实际外资银行服务收费降低》接着《北京青年报》在7月12发表《花旗、汇丰银行人士表示:银行收费标准没降》,7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又发表《著名金融专家:储蓄收费说成国际惯例太牵强》。7月21日《今晚报》刊登《银行存款收费——别拿“国际
惯例”蒙人》。题围绕着对存取款该不该收费,这种收费这不是“国际惯例”展开了争论。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问一问出国人员,他们在国外存款是否收费就知道了。虽然有媒体报道一家外资银行驻大连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小额存款收费只是一些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有的银行收费,有的银行不收费。而一位经常到美国讲学的学者告诉记者,他曾经在美国几家商业银行存入过小额款项,并没有被收取管理费。(《有争议的行规:是“国际惯例”还是“行业利益”》新华社2002年6月12日)但是媒体好象没看见,继续热炒,人们不禁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闹得沸沸扬扬?分析其中的原因,让人看到了一种实用主义作风在作怪。
4月份以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正在酝酿对100元以下的存款账户收费。上海的工行、农行、中行等8家银行宣布,从5月1日起将逐步对住房贷款中提前还贷的“违约”行为做“惩罚”,收取一定比例的违约金;并声明“提前还贷使得银行的贷款计划被打乱,银行贷款的中长期收益受影响,收取违约金也是国际惯例”。还有酒店业、零售业也在忙着制定接轨的“国际惯例”。中国旅游饭店行业协会最近制定的《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中规定:“饭店可以谢绝顾客自带酒水”。有人解释说,此规定是根据国际惯例作出的。在南宁,一些超市向供货商收取入场费、上架费、赞助费、促销小姐管理费,超市的经营者说,这也属于国际惯例。由此看来,“国际惯例”成了某些行业利益的“护身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公共事务部经理郭晔,她在回答记者时采取了两种说法。7月10日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对收费标准作调整属于商业决策,花旗银行浦西支行开业后,始终关注市场变化,在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客户反馈后,作出降低收费标准的决定。对于“是否违背该行国际惯例”的疑问,郭晔说,花旗的国际惯例是该行在全球各地均采取收费服务的概念,而绝非统一标价,在各地的收费标准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调整。她同时表示,不排除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进一步作价格调整的可能性。7月11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又说,“美元现金提现时收取0.25%手续费”的标准;同时,每月日均存款不足10万美元收取100元或12美元月服务费,不低于5000美元免收50元或6美元的服务费的标准始终没变。“
令人奇怪的是,我们的媒体不去追问郭晔为什么前后说法不一致,却一再地引用郭晔的话相互辩论。是不是在某些人的眼睛里,外国银行的人说句话,就是金科玉律?如果郭晔对《北京青年报》说的准确的,她就应该承认自己对《国际金融报》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她总不能说两种说法都对。其实这也很简单,如果郭晔是中国一家银行的雇员,媒体早就要问她为什么前后说法不一致了。由于她是花旗银行的雇员,所以媒体没有追问她为什么前后说法不一致。我把这件事讲给交易大厅的股民听,他们到是对我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在某些人的眼里,外国人说句话比什么都香。”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
现在全世界金融界都大谈诚信,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公共事务部经理郭晔在同一个问题上对不同报刊的记者讲两种话,实际上是有损于花旗银行声誉的,特别是因为她的两种不同说法已经挑起了媒体的争论,她仍然不出来澄清事实,是一种对广大客户不负责任的表现。特别是《国际金融报》有一句话十分醒目:“郭晔说,花旗的国际惯例是该行在全球各地均采取收费服务的概念,而绝非统一标价”。请注意“国际惯例”这四个字,什么叫“花旗的国际惯例”,花旗银行可以制定“国际惯例”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委托花旗银行制定了这种国际惯例了吗?世界银行委托花旗银行制定这样的国际惯例了吗?如果没有,这就不是国际惯例,只是商业行为。作为花旗银行的雇员如果连什么是国际惯例,什么是商业惯例都说不清楚,其业务水平如何?那就可想而知了。
《今晚报》的文章指出:花旗银行在德国的分支机构要求顾客在账户上至少有2500欧元的金融资产,如债券、定活期储蓄存款、股票、基金等。只发客户满足这个条件,花旗银行就可提供免费的“转账账户”,免费的银行卡、信用卡。顾客一年省下的账户管理费在100欧元左右。花旗银行也为顾客开设单纯的“储蓄账户”,对存款金额没有任何限制,也不收取任何费用。
《中国青年报》说:据了解,欧洲的银行一般都向客户提供两种账户,一种是“转账账户”,客户可通过这个账户接受汇款,也可从这个账户上向外划款,如支付各种账单等。大部分银行对这种“转账账户”收取管理费,但银行同时提供超值服务,如免费汇款、免费银行卡等。对“储蓄账户”,即类似国内的定期或活期存折,不管存款数量多少,银行都是免费的。
看来,欧洲银行是不理会郭晔所说的“花旗的国际惯例”,大概还有一些银行也不理会这个所谓的“国际惯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金老说,对储蓄存款,全世界银行都不收费,顶多在提供额外服务的时候,额外收费。也就是说,国外银行对于储蓄账户是不收费的,收费的是转账账户。黄金老研究员认为,把对小额储户收费说成“与国际接轨”,这很牵强。如果银行以此来为自己辩解,就更不聪明了。
从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花旗银行还是欧洲银行都有两种账户,只有“转账账户”是收管理费的,而且达到一定的额度可以免收管理费,至于“储蓄账户”按照“国际惯例”(确切地说是国际商业惯例)是不收费的。
现在我们要对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公共事务部经理郭晔女士提出几个问题:
第一,在中国内地管理费的是“转账账户”还是单纯的“储蓄账户”,如果对“储蓄账户”也收管理费,为什么对中国顾客和德国顾客采取双重标准?
第二,对“转账账户”来说,为什么在德国是2500欧元以下,在中国是5000美元以下,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一倍,究竟为什么?
第三,郭晔始终没有对媒体说明“转账账户”与“储蓄账户”的区别,同时对《国际金融报》和《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采取了前后不一致的说法,至今不予澄清,而且花旗银行也没有说明“转账账户”与“储蓄账户”区别,引起了中国银行界的争论,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诚信原则?
据《今晚报》的文章说,在中国西北首次登陆的香港东亚银行对各类客户(包括内地居民和企业)开展了全面的外汇业务,公开承诺存款的客户无须支付任何费用。正当一些中国银行吵吵嚷嚷要向外资银行靠拢时,外资银行却在与“中国惯例”接轨。
现在,我们看清了,一些行业想利用加入WTO的机会,打着“国际惯例”的旗号,谋取行业的超额利润,而某些外国银行的雇员又采取前后矛盾的说法引起媒体的争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看是一些人头脑里的“崇洋”思想在作怪,大概自己也没有弄清什么是“国际惯例”,见到某些东西对自己有利,就大张旗鼓地宣传,这种作法正是我们加入WTO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系统的国际金融知识教育了,否则一些似是而非的“国际惯例”就要“蒙”中国老百姓了。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欲转载本文须获书面授权,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