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图书馆这段时间,有了许多财经类的杂志。当然,值得一看的,其实并不多。
逻辑上说,供给对应的肯定是需求。不过,真的有许多人对阅读财经媒体存在兴趣吗?这并不是说,只准我有兴趣,就不许别人有兴趣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我记忆中,
以前并不存在类似的情况,长期以来,财经媒体的阅读群非常小。
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用电脑,有一些则还是保留了手工卡式记录。一些财经类书籍我是在十几年以前第一阅读,而这本书在初次借阅的二十年前就已经发行了。十年后,我再次去借阅,那么这是这本书被第二次外借。这样的情形很普遍。其次,此类书籍的印量非常小。一些实际上只印刷了几百册。显然这些书籍存在不是因为需求,而是接受了政府的赞助。
无论是《财富》还是《商业周刊》,事实上收入也并不是非常庞大,几十亿人民币的规模。而且,她们是面向全球的财经刊物,并且落地在美国,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对财经媒体的热衷,也许只是一种潮流,就像呼拉圈一样。一段时间,整条街的人都在玩,不玩呼拉圈的根本是外星人,长时间对此存有兴趣的就只是几个人。
我在翻看一份刊物,主编无疑是很有名。但是真的,我不知道这份刊物的目标读者是谁。涉及的方面很多,似乎没有中心的主题。不是一个个案,应该说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是一个编辑水准的问题。其实背后的原因很深刻,不能吸收到足够的收入,所以积极寻求一些边缘化的收入,刊物的主题也就模糊了。当然,即便实现了收入,收入也很脆弱。
资本市场的兴起是财经类媒体崛起的一个推动力。不过,资本市场进入成熟期之后,大多数的资金将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打理。间接投资的投资者,会失去对财经类媒体的兴趣。不谈美国的情况,在韩国,所谓股民是两种人,退休老太太,或者是到那里都扛着手提电脑的小伙子,不存在第三种人。当然,用不了多久,我们这里也一样。
有些事情要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新闻源有限。刊物上,翻来翻去,就是那么几个企业界的名人。简直是折腾这几个人。一方面,固然媒体思维就是如此,另一方面,财经类媒体的发展可能是超前于经济生活了。
有需求。只是,大多数人可能只需要综合媒体的财经版。在阅读地方报纸时,随便看一下财经资讯就可以了。
我不想预言,大多数财经类媒体的未来。我只是想说,一些人关心财经资讯,本质上和关注《重庆森林》是一码事情。今天财经似乎是一个图腾,讨论财经问题是很小资的行为。一些媒体人开始介入到财经媒体这个领域,是一个多重错误,对他自己,对读者和对媒体都是如此。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未来”的命题。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