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我从不写负面评论,当然对此我有个人的理解。有人问我,如何看待目前的一些负面财经评论。其实我想说,作者应当和专业的审计人员沟通,不是一下,而是需要频繁。毫无疑问,我就是那么做的。
罗列一些公开的社会资料,对企业做出负面的评价,是不够严肃的。当然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已经涉及到了法律。显然,财经评论人的地位是很脆弱的。评论人唯一的机会是,指出企业正式发布数据相互的矛盾之处。用企业自己在逻辑上的错误,来反映企业的问题。审计人员惯用的手段也是如此,对某一笔记录,审计人员总是先询问对方,这笔记录的意图,然后说,还有补充吗?……这通常就有了很好的后果。
专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我要比大家想得扎实,我现在就能操作大多数的常见工作母机。但是企业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重要的是,的确隔行如隔山。即便是看上去类似的行业,其中的区别也可能非常大。想一想,假设我对企业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质疑,如果企业代表在法庭上和我讨论专业问题,我将如何应付呢?结局肯定是我哑口无言。
审计也存在这个问题。审计人员如果长期专注于某一家特定企业,当然就能够理解这间企业的运行。不过这不太可能。并且如果某名审计人员长期和特定企业联系,是否出现一些弊端呢?这样的情况最近好像暴露了很多。
关键在于负面财经评论的意义是什么?
既然是企业,就总是存在代理人成本。当然可以把审计做得非常细致。每个员工,都变得诚信无比。但是这种制约本身需要成本,这一成本很可能远大于监控标的本身。专业审计人员会告诉你,他的意义是什么?是威慑。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压缩了违规的空间。企业经理会自觉调整一些思维方式,避免过于偏激的行为。
我反复强调一个例子。VCD所谓“纠错性”,其实应该理解为“容错性”。经营企业是存在多种难处的,只有自己经营过企业才会体会到。“诚信”也不能涵盖所有的命题。一些问题其实可以容忍,至少我是那么理解问题的。
本质上我们需要的是防范。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企业,投资者并不傻。这和扒粪思维完全不同。“扒粪”肯定是吸引了眼球,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投资者的损失也早已经形成了。我的文章的目的是沟通,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联系。我不断暗示企业,在日常的文章中就那么做。有些事情过分了,不能做,它已经越界了。这是我的出发点,当然我的影响力有限。
关键是,负面和不信认的思维,绝对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流认识。放弃沟通等同于退出对资本市场的参与,前提没有了。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