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为什么要告别?这里的关键是,薄利能否实现多销?能,或者不能。降低价格的前提实际上是期待销售规模倍增。这一预期没有实现,那么行销模式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现实是,市场对企业的降价行为毫无敏感性可言。
价格下跌,营业规模有没有相应扩大,利润成倍缩减就是题中应有之意。这正是我们的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境地。
薄利多销的成功贯彻是需要前提的,其中之一就是人群收入差异较小。当然,人群收入差异扩大是一个社会现实。最终的结果是损失了高端顾客的利润,同时又没有触发低端顾客的购买愿望。当然一些人执着的认为,是价格还不够便宜。
中国的企业有一个错觉,无疑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某一些产品,比如粮食,无论收入多少都是要消费的。因而为大众服务成为企业固有的观念。想一想,如果每一个人购买我一件产品……走进档次稍高的百货商店,观察一下来自海外的消费品,这种顾客群体的区分已经很成熟。人口规模,使我们在这方面的思维有些迟缓。
今天跨国公司得出了在中国市场20年所获得的经验,就是不能把人口规模和顾客群简单统一起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段时间日本的电器公司给国人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一部分人认为她们正在从国内市场消失,另一些人则认为她们的地位在强化。这一印象背后的原因是她们正在进行积极的调整,内容之一是将目光专注于高端顾客群体。
你总是能找到相反的例子,这就是经济命题的有趣之处。依然有太多的企业在薄利多销中获益匪浅。某一电器制造商的价格策略被反复提及。但是必须要认识到,这一产业还处于一个新兴阶段,产品在一个普及的进程中,她符合薄利多销这一行销模式的条件。
银行储蓄规模的不断增长,从另一个方面在验证企业在整体方向上的错误。顾客缺乏消费的诱因,不管企业把标价定得多低。政府拉了企业一把,公务员加薪涉及了超过4000万个家庭。但这不足以使企业摆脱尴尬的境地。
企业因当致力于满足高端顾客群体。不是更廉价的制造产品,而是制造差异化的产品。一份杂志可以卖6块钱,也可以卖12块钱、20块钱,甚至于是卖48块钱。卖出一份48块钱相当于卖出八份6块钱的杂志。当然这里没有考虑到广告。问题在于,价格高的杂志对广告主也可能是更有吸引力。
资本市场今天问题的根本是,企业盈利乏力。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投资的方向,资金又源源不断地流入到资本市场。这里的关键是,企业没有让购买力很好的予以实现。那么能够有效地做出策略调整的企业,就是投资者所需要关注的。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