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黄海峰 > 正文

深度报道: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转型(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4月23日 13:53 新浪财经

  黄海峰博士

  众所周知,中国二十年以来的经济改革,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加入WTO,不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而且还将加快经济结构的国际化转型。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得以发展。WTO与其说是国与国之间经贸水平的比较,实质上
在它的背后乃是政府之间管理和效率的较量。在WTO的23个协议中,只有两项涉及到企业,其余均与政府有关。这种较量具体表现在旧规则与新规则、封闭与开放、低效率与高效率之间的制度竞争。总之,加入WTO的深远意义在于中国与世界的真正融和,它势必进一步有利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良性转型(黄海峰(2000)注:区域层面上的中国经济转型,德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本文将首先对中国经济转型作一个宏观分析,其次对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方面进行微观论证,共分三大部分展开论述:(1)加入WTO之前的中国经济转型;(2)加入WTO之后的中国经济转型。围绕商务电子化和金融电子信息化,重点探讨中国金融电子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实现金融业向电子信息化的现代化转型;(3)金融业在加入WTO之后的主要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当今世界经济转型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然,在这场竞争中经济转型将呈现出商务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两大发展趋势(黄海峰(2002)注:“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经济转型”,历史的足迹, 蔡建国主编, 香港新大陆出版社。)。

  其实,关于经济转型的研究,长期以来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重视,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经济转型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就中国而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其社会、经济和政治都发生了一系列变迁。其实,这一变迁可视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总体性转型,研究这一转型业已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具体而言,中国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性乡村社会向工业性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历史角度分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一个阶段。中国不仅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资源背景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而且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表现出若干不同的特点。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仍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其实质乃是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继续追求。(作者与沃夫纲的观点接近,见沃夫纲Wolfgang Zapf (1994): Modernisierung, Wohlfahrtsentwicklung und Transformation. Berlin Verlage, 第192页。)

  就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自本世纪初以来,提升民族的自身地位以及寻求经济现代化的任务一直围绕着中国的政治舞台,其目标是摆脱对外部列强的依赖。在探索现代化的百年过程中,从早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后来的国民党统治和毛泽东式政治革命,到当今的邓小平式经济改革和"新经济"时期的经济全球化,都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转型。

  当年,张之洞和李鸿章主张的"洋务运动"是凭借国外科技之力,在不改变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没有自由化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康有为希望能模仿俄罗斯、日本和德国的模式对中国进行改良,尤其是在教育制度、军队和政治体制领域,但是帝制予以保留;孙中山坚持国家资本主义原则,对银行和重要的经济部门进行国有化,吸引外国投资,发展民族产业。由于当时中国的地方割据和各国列强的利益冲突,孙中山未能如愿以偿;蒋介石实行官僚资本主义,以社会和经济管制为核心,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经济不能全面发展;毛泽东奉行中央计划经济,实施彻底的国有化经济政策,其计划经济不仅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而且也有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实施的供应制度和封建自给自足经济体系的烙印,由于这种经济体系建立在僵硬的意识形态之上,因此人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它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 巩固阶段(1949-1952):五小工业,倾向于发展重工业;

  * "重工业化"阶段(1953-1957):苏联模式扮演重要角色,导致农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

  * "加速发展"阶段(1958-1960):即"大跃进政策",它被看作是"寻求中国自身道路"的开始;

  * "修正主义"阶段(1961-1965):推行相对比较理智的经济政策;

  *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政治运动阻碍了经济发展,出于军事战略考虑,进行了向内地转移的工业布局。

  在1978年,面对毛泽东之后的经济危机,邓小平摒弃了他所奉行的"政治决定论",于是崇尚"经济为中心"的邓小平时代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了中国经济从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向国际化的转型。加入WTO,中国将从邓小平时代的"对外开放"发展到"对外融和",使中国的经济运作和社会管理更富有成效,成为现代化的效率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在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其相同之处在于,大都希望中国通过经济发展强化政治力量,以巩固统治阶级中精英分子的政治权力,不成为外国的附庸;其不同之处在于,现时的经济改革政策在广大的人民中有着良好的基础,而不是集中在精英阶层,它有着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政策和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在政府有效的领导下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了较为自由的经济政策。此外,中国政治和经济保持其独立性,曾在克服亚洲金融的危机中,以稳定的货币政策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安定。

  2、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

  2.1基本概念

  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本身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这一基本概念。(注:Nikolai Iwanowitsch Bucharin (1992): Oeknomik der Transformationsperiode, Hamburg, 第73页; Uwe Stehr (1973): Vom Kapitalisums zum Kommunismus: Bucharins Beitrag zur Entwicklung einer sozialistischen Theorie und Gesellschaft. Duesseldorf: Bertelsmann,第 73-77页; Gernot Gutmann (1999): “Die konstituierenden Prinzipien der Wirtschaftspolitik bei Walter Eucken: Ansatz zu einer Theorie der Transformation von Wirtschaftssystemen?” Manuskript, 第3页。)但是,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这一过程称之为经济转型,则是八十年代末的事情。(注:Eberhard Sandschneider (1999): “Einleitung”, Systemwechsel 4: Die Rolle von Verbaenden im Transformationsprozess, Opladen: Leske u. Budrich, 第19页。)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这一基本概念的使用,即表述的内涵以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其中英文文献以"Transition, Change, Replacement和Transplacement",德文文献以"Transformation, Umgestaltung, Umformung, Veraenderung, Zusammenbruch和Wandel",而中文文献则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注: Wolfgang Merkel (1996): Systemwechsel, Leske: Ruebelmann, 第10页; Samuel Huntington (1991): The Third Wave, London : Norman; Fairbank, John King (1986):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80-1985, New York: Happer & Row; Harry Harding (1987):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 USA Pr.; David Goodman 和 Beverley Hooper (1994): China’s Quiet Revolution: New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 Gerrit W. Gong (1994): “China” Fourth Revolutio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17.1, 第29-43页。)总之,在多数文献中,学者们往往使用"Transition"和"Transformation"来表达同一含义,但是二者仍有差异,有学者进一步将"Transition"作为整体转型的一个方面(注:Eberhard Sandschneider (1995): Stabilitaet und Transformation politischer Systeme: Stand und Perspektiven politikwissenschaftslicher Transformationsforschung. Opladen: Leske u. Budrich, 第19页。),而"Transformation"是指市场机制配置的同步形成,包括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合法化,其社会转型达到了正常的水准(注:Claus Offe (1991): "Das Dilemma der Gleichzeitigkeit - Demokratisierung und Marktwirtschaft in Osteuropa", Merkur, 第279-291页; Kyoichi Ishihara (1993): China's Conversion to a Market Economy。Tokyo;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第20页;Leong H. Liew (1997):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ransition: from Plan to Market.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第5页。)。

  就狭隘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意味着原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就广义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意味着在一段时期内全面的过渡、转变以及变化,即表现为经济制度的转变以及变化(注:盛洪(1994):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第2页。)。中国学者根据其现状,将经济转型分为二个方面:即体制转型(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和结构转型(Structure Transformation)。前者是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后者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体制转型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制度创新,而结构转型则是在漫长的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注:李培林(1997):"中国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与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研究,97.1, 第3页。)

  总之,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转型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任何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既使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而言,其经济体制的安排也并非十全十美,其中也存在着从一种现存的经济制度向另一种更为合理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国家层面上的根本转型是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区域层面上的变化也将影响整个转型的过程。(注:Huang Haifeng 黄海峰(2000): 中国区域层次上的经济转型,德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2经济转型的理论

  目前为止,对经济转型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正如布林德所说,当经济学理论达到完善的时候反而对政策的影响甚少,当它在众说纷纭的时候,对政策的影响最大(注:Alan S. Blinder (1987): Hard Heads, Soft Heart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第1页)。西方理论界对经济转型的研究通常借用的理论工具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传统的产权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把西方经济制度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它相信界定清楚的私有产权制度是最佳的经济制度。正是基于这一结论,迅速的私有化在这些理论中被认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首要步骤。但是,当今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往往令经济学家不知所措,以上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发生的经济转型,于是有些经济学家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着手研究经济转型,并对一些经济现象做出解释(注:Douglass Cecil North (1988): Theorie des institutionellen Wandels: Eine neue Sicht der Wirtschaftsgeschichte. Tuebingen: J.C.B. Mohr。)。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也有其借鉴作用。

  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经济转型,因为传统的制度理论仍然具有诠释力。(注Gernot Gutmann (1999): "Die konstituierenden Prinzipien der Wirtschaftspolitik bei Walter Eucken: Ansatz zu einer Theorie der Transformation von Wirtschaftsystem?", Manuskript, 第23页。)经济制度总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而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概念虽然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也互相关联。(注 Gernot Gutmann (1993): Volkswirtschaftslehre, eine ordnungstheoretische Einfuehrung. 第5版,Stuttgart, Berlin, Koeln: Kohlhammer, 第31页。)

  还有学者从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经济转型,认为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转变、变迁和交易过程,即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其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注Douglass C. North (1992): Institution, institutioneller Wandel und Wirtschaftsleistung, Tuebingen: J. C. B. Mohr,第25页。)制度变迁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不同,它认为制度是内生变量,通过制度变迁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理论是制度转型理论的一个分支。(注:盛洪(1994):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出版社,第23页。)他们用制度转型理论来分析中国的经济转型,一是研究农业经济的转型体制,二是研究国营企业的改革。有学者通过对农村经济技术转型理论的研究,将转型分为诱致性转型和强制性转型。(注:林毅夫(1989):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Cato Journal, 9.1;伍山林 (1996):"Evaluation on Effiency in System Evolution - Taking Example of Chinese Rural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8, 第5-7页。)

  甚至还有的学者借助于经济发展理论来研究经济转型中的特有现象,认为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转型的要素之一。经济转型必然存在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换势必形成劳动力的持续流动。对中国而言,八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此外,对早期研究中国的学者而言,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研究经济转型理论,但是他们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方式,其经典理论仍然有借鉴作用。影响较大的两个理论是施坚雅从经济地理学创立的区系理论和费孝通从人类学理论创立的乡村理论。前者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村落以外的集镇和经济网络,后来又转向对宏观区域的研究。正是他在经济区和行政区的研究中,具体研究了中国的村落、集镇、城市以及中国早期的都市化,从而推动了学术界的实证研究。后者的乡村理论则注重对社区的研究,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现象,正是中国有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使得中国的经济行为与西方有很多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从文化比较、发展比较、政治制度的比较理论来揭示经济转型的差异。其中,对中国与苏东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采取不同方式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的路径选择理论,即激进式和渐进式转型的方式问题。大多数学者将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被称为是渐进式转型,而对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改革则称之为激进式转型。

  3中国的经济转型

  3.1研究概况

  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市场和私有经济在人们生活中都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济转型并不是一开始就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总体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同时具有渐进和激进的性质,有人甚至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革命"。西方学者费正清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迁称之为革命,贝勒维克和温格罗瓦也将近二十年的经济改革称之为革命,而古德曼和郝伯认为这种革命具有与众不同的渐进性质,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哈丁将这种在经济改革时期的革命与中国早期的革命加以区别,命名为第二次经济革命,以区别于以前的政治性革命。对此,龚格把经济改革中的市场化经济转型具体称之为第四次革命,它是继1911年孙中山的辛亥革命,1949年毛泽东式的革命以及1979年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又一次新的革命。

  此外,中国经济转型的研究方法和重点正朝着实证化方向发展。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社会转型的研究手段。通常,社会学和人类学在实证研究中,把对社会转型的研究分为社区研究和区域研究两种方法,它们互相补充,但不可替代。对于社区研究而言,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图尼斯于1887年提出,为后来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供了经典实证研究的范例。对于区域研究而言,主要是受西方地理学家施坚雅的影响。

  随着通讯和交通的改变以及大众传媒和现代教育的普及,研究对象已从过去以乡村为主的社区研究扩展到对城镇、县甚至一个特定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城乡社区,城乡关系,边区开发和地区性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

  3.2经济转型特点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阶段性过渡是中国经济转型主要特点。通常采取"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事实上中国政府的改革目标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从1978年到1979年采取了具有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政策,到1984年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之后又采取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到1989年具体制定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政策,随后又提倡"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1992年最终将经济改革的目标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对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中国的特点在于经济转型是在现存的政治体制内进行,政府和民众相互协作,反映在"从下至上"和"从上至下"的互动,兼顾了中国历史、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其具体区别如下:

  俄罗斯改革中国改革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转型中,力求排除外部不良影响,比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这表明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中,中国充分意识到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尽力避免社会冲突,以保证政治的稳定。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黄海峰专题


新 闻 查 询
想免费学习高级商务英语课程吗?想拥有VIP邮箱吗?快来订阅成功宝典、WTO英语、白领健康手机短信吧!
新自写短信功能一流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在几十个国家地区,只要您拥有手机,就可以享受新浪短信头条新闻的方便快捷,让世界随您移动!>>快速订阅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招生
   免托福去加国名校!
   中科院软件硕士班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昌平鑫缘婚介中心
   日产精品汽车专卖
:韦迪进口车!值!
   “了结相思”速成
   妙善房地产咨询  
:国际长途0.33元/分
:超高分子项目招商
   2000吨葡萄原汁
:民俗村客家风情节
:生物制药专业招生
:暗香浮动花袭人
:万里健圆我事业梦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61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