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业绩变脸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堪称家常便饭。不过,今年这道家常便饭出现在预报制度开始健全之际,自有其不同寻常之处。不寻常就不寻常在于,与业绩与预测发生落差伴生而来的是“测不准有理”论的甚嚣尘上,它直接对预报制度本身的可信度提出了挑战,从根本上否定了预报制度的严肃性。
年报业绩与预报变脸,有几种表现:一种是业绩与预测落差较大,迄今为止发生这样的落差的新上市公司已有十多家,再融资公司也有若干家。宝光股份招股说明书刊登日为2001年12月20日,仅仅过去三个月的时间,该公司的一则业绩风险提示性公告就称,由于对坏帐准备预计不足、货款回收中费用增加等原因,2001年度利润总额较招股书中的预测下降40%左右,让人大跌眼镜。二是预盈变预亏出乎意料。最典型的是厦新电子,2002年1月22日刚刚发布公告称2001年将扭亏为盈;到了4月5日,却公告称2001年继续亏损。三是先预警后预亏为数不少。如金杯汽车、海信电器、上海港机等,长城两兄弟的同时变脸更是令人震惊。深科技1月30日预警业绩下降50%以上,3月16日又发表补充公告预亏,主要原因是对外投资项目带来的亏损超出预计。由于同样的原因,导致长城电脑对2001年业绩的判断有误,以至公司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发布预警公告,受到深交所批评。深康佳1月30日预亏时轻描淡写,说什么“预亏不等于失去希望”,给人亏损不甚严重的错觉。结果,4月11日披露的年报令人大吃一惊,公司全年亏损近7亿元,每股亏损1.1625元。四是不告而亏习以为常。唐山陶瓷直至4月13日才公告称,由于长期投资带来的亏损超出预计,以及本年度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导致公司对2001年业绩的判断有误,以至公司未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发布预亏公告。在超期预亏公司中,有的当初对业绩大幅波动的预告都没有,未经预警而直接预亏的有黔轮胎A、天然碱、佳纸股份、厦门信达、国投原宜、小鸭电器、宁城老窖、四川金顶和民丰实业等。特别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一些处于戴帽边缘的公司在4月份才推出预亏公告,使得股价大幅下挫,给投资者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业绩测不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此值得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测不准大多有一套理由充足的说辞。测不准一般有三大理由,一是市场变化多端测不准,二是会计政策变化测不准,三是内部突发因素测不准。表面上看起来,这三大理由振振有词,但从三大理由同时成为招股说明书测不准和年报预告测不准的借口来看,无非是一种谁都可以拿来说事的遁辞。说穿了,其潜台词是“变脸有理”。
盈利预测是拟上市或再融资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必须披露的一项重要内容。盈利预测的可靠性,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本身应是在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在市场环境没有太大波动情况下,实现利润应该与盈利预测大体相符,不应该有太大的出入。中国证监会早在1996年就作出规定,上市公司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10%到20%的,发行公司及其聘任的注册会计师应作出公开解释并致歉。去年3月下旬发布的《证券公司从事股票发行主承销业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也要求,对证券公司在2000年度主承销的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的上市公司进行回访,其中重点须关注盈利预测的完成情况。但从2001年报预警及年报发布的情况来看,赢利预测测不准仍是困扰投资者的一大问题。上市公司如果不是当初为了利于圈钱或其他说不出口的目的,大可不必煞有介事地用胡编乱造的盈利预测来唬人骗人。今天的“测不准”,不仅是当初的虚假预测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在拿信用开玩笑,它充分暴露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在每份招股说明书和年报正文一开头信誓丹丹的诚信承诺都是言不由衷的空话。
测不准是心中无数的反映。一些上市公司似乎对自己的业绩变化一点也心中无数,本来只报了业绩下降预警,突然发现该报预亏才行;业绩之差出乎意料,方才惊呼费用上升过快,建设项目回报太慢,委托投资出了窟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任何经营活动都具有连续性,经营业绩从好到坏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心中无数,如果不是由于勉强涉足于原来不熟悉的产业而导致判断失误,就是由于心有旁骛,陷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迷宫而不能自拔所致,这里面往往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内部因素。厦新电子称其预盈变预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分布全国的子公司业绩预计汇总时测算有误。我们尚不清查公司所谓汇总全国近30家分公司报表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理论上讲,在测算不准的情况下,近30家分公司的测算误差加在一起,总的误差自然会比较大。但这里的问题是,从本身规模相对较小的分公司来说,如果平时的管理基础较好,预测误差也应该相对较小才是。否则,只能说明这些分公司原来可能就是经常靠毛估估对付的。从2001年中报的情况来看,公司销售形势并不乐观,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负债较期初增加,资产负债率上升。相应地,财务费用同比增加,应收账款增幅也较大,特别是大股东往来款余额大幅增加,致使公司现金流量赤字严重。由于上述这些因素,2001年中期净利润依然亏损2942.72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6.054%,每股收益为-0.082元。这就是说,公司下半年扭亏为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由此可见,厦新电子原来的预盈,也是毛估估的结果。
重组或重组效应预期落空,也是导致一些上市公司业绩业绩预测失准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并不在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对资产重组特别是关联重组的过分依赖,而在于它们所依赖的不是真正适合本企业产业整合或产品结构调整需要的资源重新配置,从根本上提升主业盈利能力,而是急来抱佛脚的香火式重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性重组,甚至只不过是跳板式的概念重组。这样的重组纵然可以对付一阵子,由于主业不振,迟早都会成为断了脊梁骨的癩皮狗。以往的实践表明,由于重组在整体上没有导致上市公司主业的持续发展,大多数重组属于劳而无功。近期一些急于靠重组脱困的上市公司更是由于缺乏重组基础而朝秦暮楚,屡战屡败。重组作为利润调节器的作用也是越来越不灵了。
“测不准”是表面现象,实质是随着会计准则的逐步健全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化,上市公司在业绩编制上随心所欲自行其是的那一套受到一定的约束,弄虚作假混不下去了。迹象表明,不少上市公司在作出赢利或不亏的预报时,原是有自己的一本“小九九”的,后来由于在注册会计师那里通不过而被迫改口。郑百文是造假上市和虚构利润的黑典型,在2001年报中,其再次利用关联交易和会计技术制造帐面利润企图逃避退市。公司在2001年11月30日将帐面价值8.56亿元的资产以9.4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即将退位的第一大股东郑百文集团,产生收益3808万元,计入营业外收入;并对资产重组中产生的对郑百文集团的1.22亿其他应收款,借故不计提坏帐准备1022万元。由此而产生的郑百文2001年度382万净利润。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对此列入解释性说明。经有关部门审核认为: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未发生实质性转移,重组没有实质完成。公司被迫于年报发表二个月后对2001年度财务报告中所涉及的相关会计事项进行调整,将公司向百文集团出售重大资产中产生的3808.653868万元营业外收入暂不予以确认,转入递延收益科目核算。这意味着其2001年度的盈利被彻底否决,出现高达34265702.14元的巨额亏损。在会计师审慎从事的情况下,以往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选择任意调节利润的秘密武器现在已经开始不灵了。但是,我们注意到,仍有个别上市公司在年报审计的关键时刻临阵换将,不排除有利用聘用权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反制约的可能。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忽好忽坏,势必会造成二级市场波动,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态,最终起了误导作用。不难想象,投资者将因为受到这样的信息误导而付出多大的代价!作为一种事前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应对业绩预测的准确性负责,如果大幅度不能完成盈利预测,应当事前及时发布提示性公告,同时事后作出合理解释,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如果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受损投资者应该也可据此提出索赔。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