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高/文
央行行长戴相龙近期表示:当前应尽快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资本市场,将8万多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中的一部分资金,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企业资本金。市场各方对此反响强烈,并引发日益高涨的全面开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的市场预期。
开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利处不少。最明显的是可以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有利于推动股市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鼓舞投资者的信心;其次对商业银行而言,此项业务的开展可以为银行资金提供一个新的出路,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另外对中央银行来说,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储蓄分流的作用。
其实早在2000年2月13日就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颁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质押品向银行贷款,随后银行和券商开始联手运作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但正式业务尚未开展之前即被央行叫停,原因很简单,央行担心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其后,不属于央行管辖的典当行曾一度将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做得“红红火火”,但其上级主管部门——经贸部最终发文指示暂停该项业务,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在2001年下半年终于被全面停止。
在银行收紧口子之后,变相的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却一直存在,个别小型金融机构悄悄地运作。券商自行操作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更是得心应手,只不过对象仅限于关系密切、贴心贴肺的大客户。券商可以通过拆借市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而券商对股市走势精于分析,对大客户的情况也知根知底,这一切都使得券商容易控制风险。
然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也有其弊端,最直接的问题是风险控制。尽管银行可以将“T类股”、“半年内涨幅超过200%的股票”排除在可质押股票之外,并只按股票市值的50%——60%放贷,而且还设置了“警戒线”和“强行平仓线”。但这样的风险控制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在目前中国股市不规范的情况下,风险根本难以得到控制。比如“银广夏”,它在真相暴露以前一直是中国绩优成长股的典范,造假事实被揭露后,股价连续15个跌停,因为15个跌停中接盘稀少,银行此前设置的警戒线和平仓线的止损操作不能实施,风险成为银行不可控制的事情,不独是“银广夏”,还有像“生态农业”、“数码测绘”等。
还有就是诚信问题。目前银行开展质押贷款业务一般都以金融或实物资产作质押,银行可以直接管理,但按照现有的规定,银行无权直接保管客户股票,只得委托证券公司代管,这就牵涉到相互间诚信合作关系,如若不然,吃亏的又是普通投资者。
另外,由于二级市场股票风险较大,投资者通过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贷到资金后,用于新股认购是最有可能的选择,如果是这种结果的话,原先希望开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
最后,因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真正要付诸于现实可能还需一个过程。首先证交所、券商和银行三者之间信息应互为联通,其次还要在有关机构的协助下,对质押股票实施冻结或解冻,这一业务流程不经过方方面面的协调磨合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所谓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是“利好”的说法属于“期货”性质,是否能产生“利好”的作用还需观察。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