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张国庆
在经过一系列试探和准备后,4月8日,伊拉克终于拿起石油武器反以抗美,总统萨达姆宣布从格林尼治时间当天10点起的30天内暂停石油出口,以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抵抗以色列军队的大规模入侵。受这一消息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当天出现上扬,达每桶27.35美元,比前一个交易日上涨了1.36美元。但由于其它国家没有跟进,萨达姆的石油武器并未取得意
想的效果,而此前一些人士担忧的1973年油价飞涨的局面也并没有出现,这其中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现行石油价格相对比较合理。1973年石油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石油价格长期不合理,西方石油公司长期霸占产油国的油田,攫取超额利润,1971年2月油价仅每桶1.8美元,1973年10月时也不过3.01美元。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压迫下,产生了巨大的反抗力量,油价由3.65美元、5.12美元一路攀升至11.651美元,连续提价将近3倍,油价也逐渐趋于合理。这以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基本掌握了油价的主动权,因而也失去了当初的提价决心。石油价格去年11月是17美元/桶,后在欧佩克的干预下有所提升,而今达到27美元/桶左右(当然这里面至少有4-5美元是受中东形势影响的),已经达到了一个高位,上涨空间不大,这使得伊拉克石油禁运的影响只在朝夕之间。
二是阿拉伯国家已不似当初那样团结一致。1973年12月24日至25日,在科威特会议上,与会代表明确指出,“石油武器”的目标是针对以色列扩张主义者及其支持者,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收复阿拉伯国家的失地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由于行动一致,坚定不移,石油武器也才发挥了惊人的效力。但现在的阿拉伯国家却已不再是团结一致了,这其中有贫富差距的原因,有美国的离间,有内部的矛盾和积怨,这也是以色列胆敢如此放肆的主要原因。
当然更主要的是经济利益的考虑。例如石油大国沙特经过30年的苦心经营,在国际石油市场树立了较高的声望,为了证明自己是可靠的原油供应者,它不可能轻易做出过激反应。更何况伊拉克此番针对的对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消费全世界26%的石油),对许多石油生产者来说,它是最大的不可或缺的“消费者”。故而,沙特、科威特、印度尼西亚等国不仅从感情上,就是从利益出发也不大可能响应伊拉克的号召。
其实美国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坚不可摧。据悉,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为5.6亿桶,只能替代53天的石油进口。经济学家预料,如果阿拉伯国家一致实施石油禁运,油价将很容易升到40-50美元一桶,接近目前的2倍,那将对刚刚走出低谷的美国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是伊拉克市场份额只有4%,对石油市场的冲击力有限。伊拉克停止出口的缺口可以很容易由沙特或科威特来补足,候选者还有美国的邻居加拿大和墨西哥,当然也少不了急于坐上产油国中的头把交椅的俄罗斯。更何况,尽管伊拉克采取了和解态势,但在心理上,沙特和科威特还是比较倾向美国的,尤其是科威特,更是念念不忘11年前老布什对科威特的解救。
但尽管如此,萨达姆此举还是会产生一些影响。一方面,它表明了伊拉克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坚定支持和反以的决心,这必将在阿拉伯世界赢得更多的喝彩与支持,从而为未来的抗美战斗做些人气上的铺垫。事实上,近半个月来,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确有回升之势。
另一方面,伊拉克的石油禁运和伊朗的禁运号召以及利比亚的坚决支持,都将影响到消费心理。欧佩克官员日前指出,新近油价攀升主要是心理因素、特别是对中东发生战争的担心造成的,与市场需求并无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中东局势不仅成为了全球政治焦点,也是油价、金价等的重要影响因素。4月8日,伊拉克石油禁运导致油价上涨,次日,以军部分撤军又使油价回落,油价显得十分敏感。
由此而言,现在石油市场最大的变数仍然在中东,在巴以局势的何去何从。事实上,从去年底加剧的中东危机已使油价感到持续压力,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油价难免会飞涨,突破每桶50、60乃至70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将是世界经济的一场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布什政府为了强化经济复苏趋势,保持高昂的支持率,从而为连任打通道路,也必然要对中东局势施加更大的影响,使巴以双方安静下来,保证阿以关系不致破裂,以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这样,石油武器也就实现了它的主要目的。
而从长远来看,油价的居高不下也并非没有好处,它将使石油消费减少,迫使人们寻找低耗、高效的环保型能源和替代品,从而对全球环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