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明星 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作者:王涛 单位:加拿大 McGill University
我们的分析,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基本研究成果:一是2001年中国股市的下跌,可能是管理层运用"组合拳"、政策之意不在"酒"的努力挤压股市泡沫的结果。二是在政策的背后
,存在着利益集团游说的极大可能。
因此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补充分析,以求形成对2001年我国股市下跌的较为深入和完整的分析。
一、大盘存在下跌的可能
2001年中,在大盘跃上2000点后,国信证券的李博士曾断言:目前的市场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奕,你抛他接,你拉他抛,所以上下两难!笔者紧接着问:"那么依你的判断,今后市场将会如何打破这种僵局…;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都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
在2001年股市下跌后,一位专家也作出了精彩的评论:即使政府不挤压泡沫,股市也会有深幅的下跌,只是时间的早晚和快慢的问题等。
也许,2000点以上机构博奕的上下两难,已经预示着中国股市资金的极限使用。各种概念、板块争夺作庄资金和跟风资金,于是大机构拂袖而去,"不玩了,有泡沫,打下来!"
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01年下半年中国股市的走势。
但是就如一位癌症病人,虽然时日不多,毕竟自杀、他杀、以及病死等,这在法律的界定上,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紫光的业绩下滑寓义深远
2001年中的紫光,其象征意义可能非常重大,即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盘走势的风向标、以及多空争夺的制高点!
"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
因此要挤压股市泡沫,紫光的股价就必须打下来--组合拳之一!?
2001年7月26日,紫光发布业绩大幅度下滑的预警公告。即"由于从2001年起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当年上半年投入科研开发较多等原因,导致管理费用等大幅度上升,预计公司2001年中期业绩与2000年中期相比将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
结果,紫光2001年中期业绩为0.003元,而2000年中期的业绩为0.194元。
由此我们十分纳闷:1、品牌具有极大的含金量,业绩的大幅度下滑无疑将极大地伤害紫光的知名品牌,真的是不可避免吗?2、一次性出资购买高新技术成果,这从纯商业的角度来说应当是尽量避免的,因为市场前景是不确定的,而且开发市场过程中,还需要技术开发者的倾心相助等,所以理当考虑一方出技术、一方出资金的股份合作等。3、即使要出资金买断高新技术成果的产权,仅仅从维护品牌形象的角度出发,也应当考虑资金的分期支付等,而这要达成与母校及兄弟院系的协议无疑是很容易的!
是否,反正要想办法让紫光的业绩大幅度的下滑?!
2001年8月16日,网上刊登《清华紫光的四大问题》一文,批评紫光"管理混乱、同室操戈、体质本虚、以及摊子过大消化不良等。"这等于是对落井的紫光补上了更致命的第二枪。
至于紫光2001年的全年亏损,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作更多的评论。
目前证券市场造假的方式很多。例如银广厦,将不好的说成是好的,为的是在二级市场上获利。如果是为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挤压股市泡沫,而暂时将好的说成是不好的、或者稍微说的过头了些,这种情况可能就不能算是造假!况且,你也没有证据!
三、中金公司扮演了什么角色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看法,即认为2001年中国股市下跌的"祸首",是中金公司。这种看法可能不符合实际。
因为要成功游说2001年中国的股市下跌,可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强大的势力背景;二是足够的经济动力。而中金公司这两方面的条件都还不具备。
首先,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民主程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决策权力也更加分散化。例如虽然目前管理层具有反对经济泡沫以及锐意改革进取的显著特征等,但同时,我们也一再体会到目前管理层的诸多窘迫和无奈。
同时,如果说1996年防范股市泡沫的严厉政策,是出于管理层的本意的话,那么1999-2000年的政策牛市行情,可能就更多的是出于利益集团的游说和主张。而2001年"反手作空"的挤压股市泡沫--逆市而动,可能更表明了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有了更加本质性的突破和进展等。
其次,假设中金公司代客理财的资金中,能有500亿元变通流入A股市场,通过打压股市再拉升获益20%,公司提取20%的收益,其中20%奖励公司管理层,个人最多分利20%等,那么个人的最多受益仅为8000万元。考虑到成本和收益,可能没有人会愿意为此而去主动承担股市打压所带来的相应的诸多损失和风险等。
至于一些与中金公司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学家的唱空言论,我们似乎应当更多的把它看成是纯粹的学术争论。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以及市场经济所必要的一项前提,正是民众言论的更多的齐放和争鸣等。当然,唱空的言论,可能被过份的渲染和利用了!
四、谁是真正的幕后游说者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运用公开的方法、采取公开的信息、得出公开的结论!
首先,我们采用的公开方法是,设立三个衡量指标,来仔细挑选"入围"的集团。这三个指标是:
1、哪个集团能在中国经济市场上,东征西讨、鲸吞财富、如入无人之境;其非常规的措施,常常能被誉为改革的突破或手段的创新等等。
满足这一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说明该集团:1、具有深刻的政策洞察力或影响力;2、具有孤注一掷的拼死精神;3、具有把握或影响大盘的资金实力及其经济动力等!
2、能够在2001年中的高点全身而退。或者我们也可以转换一个思路,即在2001年的股市下跌中,其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这项指标,即使是公司的普通员工,可能也很容易知晓等。
3、其在后来的中期底部,有再次较大规模的建仓行为等。
如果以此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两年来我国二级市场的各种公开的信息,我们可能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模糊的轮廓等。
当然,以此得出的一些推论,其答案的本质仍然是"可能",而不是"肯定"。
例如近期二级市场的强劲走势,普遍的舆论将之归为港台的"过江龙资金"等,但是考虑到二级市场较长时期和较大幅度下跌后,其内在的强烈上涨要求,以及同时期政策暖风频吹的特征等,因此有人推断,即使是港台的"过江龙资金",其根源也是在大陆。因为,例如反腐教材告诉我们,赖昌星的资金平时也是存在香港,要用时再取回来等等!
当然,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前途和出路,可能更多的将取决于民营经济--利益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民营经济--利益集团在资本的原始积累初期,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以实现更迅速的发展和壮大的目的,这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可能是利大于弊的事情!当然这方面的判断和选择,我们还是应当更多的留给历史和公众!
经济学者的社会责任,可能更多的是探讨和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真实!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