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投资者的看法
新浪网上关于国有股减持的大讨论进行了很长时间,各阶层人士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评论,见仁见智意见不尽相同。本人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当否请诸位参考。首先声明文中许多观点来自于大讨论的文章中,非我剽窃实为意见相似。同时我也作好了挨骂的准备,但愿于骂声中多听到些真知灼见,才不负我打字写作之累,如此则幸甚。
先说一件真实的事情,我的一个朋友在南方的一个单列市搞国企改制工作,从他处了解到中小国企改制是如何进行的。具体的例子有许多,不方便一一例举,暂用一个虚构的企业作为例子来说明其中的关键。某企业有职工100名,有退休职工20名,经国资部门核准后的评估资产为固定资产500万;原材料、产成品等流动性资产500万;应收账款100万;银行贷款600万;应付帐款100万;理顺职工劳动关系(即买断工龄)需200万;补缴退休职工社保基金100万。(注:具体的数据可能有出入,但因不是我说此事的关键,故可不作细究)到此我们可知这个企业为零资产:固定资产500万+原材料、产成品等流动性资产500万-银行贷款600万-应付帐款100万-理顺职工劳动关系200万-补缴退休职工社保基金100万=0。
于是新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其中国家股150万;原厂长50万;原中层干部9人合计150万;留下的职工40人合计150万,其余职工下岗。这500万买下原来的原料、成品等流动性资产500万;原固定资产、银行贷款、应付帐款和土地使用权属于原企业的所属局(现在的控股公司);原应收账款100万对内在原企业核销、对外带入新公司,能收回多少均作为新公司的收益;理顺职工劳动关系200万和补缴退休职工社保基金100万由控股公司现时给付;新企业土地和固定资产的使用采用订立合同向控股公司长期低租金租用,以固定资产为例:如每年的折旧为100万,则租金约为50万左右。如新成立的公司认为合算也可以买下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
这中间有许多细节于本文无关不作表述。那么控股公司钱从何来?它收到的是无法变现又要低租金租给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还有出卖原材料、产成品等流动性资产的500万,而支出是1000万。这个现金500万的缺口。用控股公司所属许多企业的一些高价地块进行搬迁或改建到低价地块所产生的价差中的一部分弥补,所谓“腾笼换业”是也。进行顺利的控股公司这些价差足够将所属全部企业改制。
上面谈了许多只有一点是我们关心的-------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直观的看原企业国家有100%的股权,净资产400万;而改制后只拥有30%的股权,净资产150万。差额250万,加上高、低价地块的权益损失,可说是损失惊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方案的设计者枪毙100次都不觉得多。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三个月过去了,由于评估时资产有些藏匿加上新公司的经营利润和讨回一些应收款,新公司的净利润居然有近百万(企业是虚构的而这利润是真实的),应广大股东的要求进行分红(个人股东由于入股,家庭财务状况不好,急于分红),数目大约为分红31万;缴纳企业所得税30万(33%税率,此税名为地税实为国家与地方分成);余进入资本公积。
这时我才明白此方案设计的妙处。从国有股东角度来看,原企业如不亏损也不盈利不算差的企业,国有资产有存量但无收益;如亏损则不但无收益且存量减少;如有盈利则有收益但企业内各种费用将大大上升(这是事实)。且背着100+20名职工的劳保和医疗等负担。总体来看是国有资产有存量而无收益。新的公司因减员增效,如亏损则国有股东只占30%;如有盈利则有两头收入(分红和税收);新公司内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也不可能大幅度上升,因这样一来对持股占10%的厂长和持股较多的中层不利;公司内的各种费用也不会大幅度上升,职工都是股东有利益在会加强监督;更何况扔掉了一个大包袱。当然增加了50个下岗工人成为社会的负担。总体来看是国有资产存量减少但收益可观。试想经过几年后失去的存量不就回来了吗。用动态的、发展的角度能说这方案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吗?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新鲜,即能带来收益的资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不能带来收益的资产只有通过转移产权才能带来收益,否则则只有损失。而资产转移产权不管其能否带来收益,则牵涉到买家所认可的价钱。
在这我们进入正题,对于中国股市从国有股减持的讨论到现在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讨论,站在中小投资者的角度我认为是件大好事,因为减持既然提出来了,那么人们的心理预期就发生了变化,今天可以是新增部分的10%,那么明天就可能是存量部分的X%。与其忍受一次又一次的不确定,不如一次解决来得痛快。而且管理层应该明白这个全流通的方案越早出来对市场越有利,方案不出来股市不可能大涨,反而人们从希望----失望----绝望形成久盘必跌的局面,这样对市场参与各方都没有好处。空仓或轻仓的朋友们如果以为可以抄底来获利的话,那么我说对于一个信心已经崩溃的市场是很少有人来给你抬轿的。
如果全流通成为必然,那么不管用什么价来实施对于市场来说总是供大大地增加了。那么求在何处?眼光当然瞅上了七万余亿的存款余额,我想当初设计高价减持的人也是同样的想法。可问题的关键是这钱并不听你的指挥,你凭什么去吸引它,使它的一部分成为求的一方。我的观点是引用上面的结论,如果你的股票是能够带来2----4倍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且不确定性很小;或如果你的产权转移是这些买家所认可的价格,则在中国目前投资渠道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把它引出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十年股市十年抄,反观美国的巴菲特持股一持十几年,我们不去说他的水平有多高,眼光有多远,就凭他十几年的持股耐心,我们有吗?我们能有吗?股票我抄了九年,抄很刺激有成就感也有失落,但大家也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抄进了多少收益。有人总说散户爱听消息,可是你要知道消息却往往是对的,我就亲眼目睹过好几次,这抄中有多少腐败在里面,这可是赤裸裸的事实。那么今天我们能否用全流通这一契机,建立一种抑制抄作促进长期持股向股票要收益的机制,如此则开放式基金大有可为;那个畸形的一级市场无疾而终;股票不再是很稀缺的资源,市场利润平均化;我们就算全民持股又何惧之有。喜欢抄的朋友们也不要担心,去看看可口可乐的股票走势就会发现收益稳定的大盘股其波动也是惊人的。
全流通又如何来实施呢?
1、按财政部或按阶段性成果来进行的话,事实已经证明这个价格不是买家所认可的。股价的大幅下跌我的理解是仍仍抑制了供方的迫切心情,而绝不会激发潜在求方的购买欲望。一大堆非流通股漂漂亮亮的账面价值,无非是纸上富贵。结合上面的例子我们可知它是存量无收益。
2、如按王林先生所提的方案先将这些存量搁着,新发股票实行全流通。管理层照此如果一试行,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悖论(有网友已提出),因为不想低价减所以要搁置存量。那么新股按什么价格发:按老办法发,国家股、法人股1元/股,其它流通股5元/股,先不说在全流通条件下这样是否违法,请问谁又会在这种条件下去购买这些新股;那么按相同价格发行做到同价同股,如此则不管你按0.0001元/股还是按100000元/股发行,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好事,因为管理层在新股上实行了同价同股,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在存量上也按此办理,我们也不需要再讨论了,客观上张卫星先生的方案被管理层所采纳了。这与不想低价减所以要搁置存量相悖。
3、再来看韩志国先生的方案,如我的理解不错的话这是一个中庸的方案,它在价格上寻求买卖双方的认同点,韩先生也在文中指出价格是关键。可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减持的方案,无法解决市场分裂的问题,同时也不能保证按先生的方案在第三或第五年减持的公司不在此前通过增发、配股圈大量的钱来提高净资产,这是一个静态的方案。其中最大的症结在于无法激起七万亿中的潜在需求(理由是前面的结论),靠市场的存量资金能否支撑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4、最后来说张卫星先生的方案,韩先生对它的评价是倾向于流通股的方案。思前想后对这“倾向于”三个字的理解大概是指既然流通股按历史还原到同价同股了,那么非流通股失去的这段可流通时间如何补。从内心讲我支持张先生的方案,如果能用某一比率来确定补偿非流通股失去的这段可流通时间,再进行扩股或缩股我想会更公平,毕竟我们大讨论寻求的就是公平。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政府的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虚假问题真正从源头抓起,如上市公司报表虚假则追究公司内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同时对控股大股东而不是对上市公司进行罚款等等。如此引出潜在需求的条件成熟。大家可以测算一下除了ST、PT,我们的大多数公司不要说在目前的1500点就是上3000点都不存在什么泡沫(用每股净利与银行利息比),而非流通股在全流通后完全可以在你认为合适的时间和价格,按法定的要求进行变现。粗算一下比韩先生的方案有更多的资金回笼(并不仅指股权变现,有很多相关收入)。这就是用动态的、发展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说到底我们说一千道一万都没用,最后得管理层来拿主意,毕竟采用张先生的方案有一个控股权的死结在,而要解开这个结借用网友的一句话:需要政治大智慧。不过通过我上面所说的在本届政府近期所做的这件真实的事情中,我相信管理层是能够用动态的、发展的角度来处理这一难题的。本人人微学浅也许没资格来评价各位权威的意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 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