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为什么我的认识会与其它人不同。某些人显然是认为这又是一个“遗留”问题,管理层应当有这一“远见”。但是这不合乎实际情况。
我们今天能够理解,国有股减持不意味国有资产的流失。在市场环境下可以减少或者 增加持有某一具体的投资标的。不但在总量上不会影响国有资产整体的规模,而且可以更具效率,同时对社会总体资产的影响能力增强了。毫无疑问,当初认为一定要保持对国有企业处于绝对控股肯定是认识上的局限。只是正确的思想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以前为什么没有相应的逻辑,理由很简单,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我们连资本市场都不存在,如何实施减持,如何在市场环境下调整。有了杯子才能装水。
在当时的前提下。股票发行只是寻找另一种融资方式,事实上形同企业债券。一些公司并不是整体上市,而是选取生产环节中的一段。买方是企业,卖方也是她自己。在银行贷款困难的情况下,企业愿意拿更多的成本融资。这一情况在后面发生了变化,融资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没有能力“保证”赢利。在另一个方面投资者希望。。。。。。不应当称之为“希望”,只有投资者才承担最终经营责任。投资者无疑是要对经营的决策施加影响力,但是政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市场的发展推导出了新的问题。这和在其它领域面临的故事是完全一样的。
同股同权不同价是一个相似的问题。在几年前根本外汇短缺用汇紧张。一方面企业确实有用汇需求,但是如果对外开放市场意味货币可自由流通。只能画地为牢。这个最初是有争论,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假如不那么做,就不可避免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现在非议又来了,原因是基于的环境变化了,我国经济的实力不同了。
以前我们是两位数GDP的高增长。首要问题是解决资金需求。所以我们觉得将一部分国企在美国上市就很重要。现在经济发展转入比较成熟的时期,不象以前那么快了。从资金饥渴型转向资金效率型。换句话说就是资本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资本市场。我们需要一个高效率的资本市场。这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前期的高速增长那来现在的调整呢?
矛盾不是外在的或者说是强加于人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内部驱动的。国有股的全流通是事物发展到这一阶段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这是继续发展的前提。至于提到的远见,这个不应该被理解成是唯物的辩证的思想吧。这并不是说你不可以超越历史去理解问题,而是你不能脱离问题去解决问题。
某些人不知疲倦的见解将使问题解决变得复杂。你知道着最终会损害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 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