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财经媒体的思维方式并不存在一贯的准则,一段时间以前根本就没有财经媒体。变化将会非常深刻。存在这种趋势:第一从低端视角转向高端。第二从描述市场变化转向描述行业趋势。
第三从感性表述转向数理认知
现阶段财经媒体的收入来源倾向于发行。即便是存在间接的广告收入,广告主也从类似千人成本之类的角度来考虑广告投放。相对较少考虑受众的消费偏好,购买力。前期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订户的规模不断扩大……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资本市场的这一思维无疑是有效的。当前的问题是一方面,资本市场开始转向成熟,不再会继续涌入许多新的普通投资者。另一方面财经媒体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对某些问题过度关注和尖刻的观点,背后都反映了财经媒体面临矛盾的激化。
显然接下来思维的方向只能是从每一个订户赚更多的钱。当然这一收入来源于间接而不是直接的。会对受众予以细分,更多的关注于高端人群,在财经领域高端和低端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机构投资者拥有数十亿的资金,而散户或者只有几万圆,他们的逻辑不可能一致。关键的变化是不再是处于上市公司对立面的立场,是作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协调人。因为未来的收入将来源于上市公司。
既然受众从低端转向高端。受众对描述市场变化的兴趣就下降了,更多的会关注于特定行业,不是第二天会发生什么。这一变化的潜在影响很大,不单是对财经评论人的要求改变了。今天媒体获得一篇股评的稿费是相当低廉的,事实上它的成本也很低。但是写行业评论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黑体标题往往是《到底谁需要受教育?》或者《看“海归”的拙劣演出》。在市场初期维权意愿本身很重要。这一表达充份以后,下面是利益协调。不可能永远是对抗的态度。另外,现在有很多的文章作者名字后头署有某某大学,或者某某研究中心。当然他们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以后肯定会对这些名称的使用有限制,这和机构的利益肯定是有冲突的。署有某某大学,似乎就在暗示作者是某大学该领域的权威。署有某某研究中心,无论如何都会被理解为是机构的态度。表述会有规则。
从具体的投资来说,在市场初期定性的判断很重要,因为潜在收益很大,当然相应的风险或者也很大。可以相对忽略细节。这是一个扬百万坐火车“调剂”地区间国库券差价的时期。今天的情况已经不同了,收益会日渐来源于细节。任何的产业最初都很粗放……
我个人理解趋势的变化对投资者终究是一个促进。毕竟财经媒体上发表的不应当是通俗小说,也不应当是市民政治。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