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建立“国有股减持大讨论”专题以来,市场反应热烈,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卫星的“股权调整类”方案和韩志国的“净资产价格减持模式”,为此,新浪网致电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教授,请他就此发表看法。
刘纪鹏教授认为,这两个方案实际上把我们目前由监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讨论进一步引向了深入,而且十分具体,符合实际,贴近市场,极具操作性。
从韩志国的方案来看,已跨越了前一阶段市价减持还是净资产减持的理论争执时期,是建立在净资产价值减持的基础上,一个十分细化且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是符合当前实际的,这个方案是在了解国家和市场双方的基础上,可能被双方接受的方案,它的特点在于减持,它的效果在于在明确思路的前提下,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地公开减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计划地、有控制地、可快可慢地分步完成。
张卫星的方案则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通过缩股或扩股的模式对目前的上市公司总体股权结构进行调整,它绕开了单一减持,化解了何时减,怎么减的特殊性矛盾,而是把其寓于非流通股可流通的潜移默化之中,由于它在净资产减持基础上更加向尊重市场,维护投资人权益的方向推进了一步,市场会更加欢迎是肯定的,它的特点在于实现可流通,实现可流通后,非流通股就和可流通股一样,获得了市场自由流通身份,至于何时流通?流通多少,完全是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以普通股持有人的身份自己的事,当然,获得可流通身份未必就会去减持或全卖光。但问题是这一方案难度会较大,从规范的角度也亟待从中国特殊国情的理论基础出发,才能论证。
当然,在当前资本市场走势急剧恶化的条件下,人们讨论这一问题的基点全都发生了变化,上市公司的平均市价在迅速地下降,“水降船低”,如果我们不想让这个市场崩盘,水位枯竭,还要发展这个市场,就应该允许市场人士集中智慧,大胆想象,用动态的眼光提出各种可能实现多赢的思路。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