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星
一、“同成本”“同股”加入目前的流通市场
历史多次证明,看起来越复杂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越简单!即解决复杂问题要用简单办法,而用复杂的办法,只会将问题更加复杂化。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 的分裂问题,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看起来非常的繁杂而无头绪,其实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简单的逻辑推导:
1)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就是解决不流通的非流通股能够在已经是流通状态的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问题。
2)已经流通的流通股的来源:已经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是来自于一级市场,是市场中的投资者在一级市场经过千中选几的中签概率艰难申购来的股票,才到二级市场流通的。
3)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的解决思路:只要我们将非流通股改造成与投资者积极申购的一级市场的股票同样的股票(主要差异是成本问题),由同股同权的原理,这样经过改造后的国有股就具有同样的流通权,就能够享受到中国股票市场特有的、超值的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溢价。
4)非流通股的改造方法:由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问题最大的争议在于初始成本的不统一,只要我们将非流通股的初始成本与流通股一级市场的价格成本,按比例关系进行非流通股的缩股,或已流通股的拆细。就可做到非流通股与一级市场股票的同股。而同股同权就可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
5)缩股方案与拆细方案的再次筛选:采用非流通股“缩股流通”的方法,虽然从原理上非常的可行,但可能会遇到国有股股东、法人股股东因其中牵扯的利益众多的障碍。实践中恐怕问题会很越复杂。众所周知我们的股票市场股票种类众多,一家上市公司有A股有B股有H股,如果只按A股市场的价格来“缩股国有股”,肯定会遇到复杂问题,而A股市场相对来讲非常的独立,所以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在A股的二级市场上,B股可以同样处理,解决A、B股的平等问题。所以最佳的全流通解决方案就是社会流通股按成本比例拆细,来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全流通问题。
6)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国有资产既然投入到证券市场中,就只有市场价格决定其价值,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从方案的总体分析看,国有资产的增殖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国有股不用抽签就获得了大量的原始新股,并因此享受到了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溢价,所以国有资产的增值是毫无疑问的。
二、从成本与市值角度看此国有股全流通方案的可行性
一个几万亿的商品市场(我们可以把股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不可能出现远离它的价值和成本太远的这种现象的,既然出现了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假象,一定是有我们没有看懂它的地方。中国股市不会因为有先天缺陷就不叫市场,是市场就会有市场规律,一定有它的自身规律,需要我们找到问题所在!有了这个思维认识我们就可以具体分析中国股票市场:
1)目前市值:
中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约为45000亿
其中:非流通股30000亿市值,流通股股东15000亿市值
2)成本:
由社会投资者的成本与非流通股股东的成本构成
其中:非流通股股东的成本为3000亿元,社会流通股成本为15000亿以上(包括所有投资者的投入散户和机构)如果测算亏损的投资者占绝大多数,所以真实投入成本远大于现在的流通市值。
市场成本为18000亿左右,
比较市值与成本偏离度:(45000亿元-18000)/18000亿元=150%
偏离度高达150%之多,可以肯定是存在虚增的!而这个虚增的陷阱就在不流通的非流通股按流通股的股价计算而来的。我们可以看到非流通股的成本与市值相比虚增了十倍以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通股股东的市值跌破了初始成本。这足以说明这个市场存在严重缺陷。
按以上的非流通股缩股或流通股拆细后的全流通解决方案后,我们再分析成本与市值的关系(假设股票市场股价不变动):
1)市值:
社会流通股的市值15000亿,改造后可流通的原非流通股的市值7000亿左右。
这样总市值为22000亿左右。
2)成本:
社会流通股的投入成本15000亿以上,原非流通股股东的成本为3000亿。
总成本为18000亿元左右。
比较市值与成本偏离度:(22000亿元-18000亿元)/18000亿元=22%
这种偏离度才是正常的,也就是我们没有看到的真实市场规律所在。
“齿轮理论”
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全流通问题
万事万物都有相通的道理,在此我们用通俗的物理理论来分析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国有股的问题!
当我们把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都比喻为一个齿轮,那么这两个齿轮相互啮合,才能互转(市场机制)。那么这个啮合的前提就是齿轮的每个齿大小一致,齿间距一致。也就类似与股票市场上的全流通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同股同价、同股同权。
这两个齿轮谁大谁小并不是关键,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发起人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可以大,也可以小。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在此我们不详细讨论,但前提这两个齿轮啮合在一起的必须是每个齿一样大,齿间距一样大,才能连接运行。
由这个理论我们就能理解国外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的分市上市问题,一家上市公司可以在不同国家的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并挂牌交易,这种现象就类似于一个主齿轮(发起人股份)挂接许多的其他齿轮一样。但前提还是全流通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同股同价、同股同权。每个齿一样大,齿间距一样大,才能连接运行。
回到我们中国股票市场的现实看,中国股票市场也搞出了两个齿轮,但这两个齿轮互相不连接(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市场分裂)。这两个齿轮大小不同,独立运转的是小齿轮,十年来小齿轮在胡转、疯转。而大齿轮十年来根本没有运转。除了这些问题外,最可怕的问题是大小齿轮的齿和齿间距有巨大差距。大齿轮的每个齿只有1(元)而小齿轮的齿每个齿却高达7(元)。
现在有人想起来要将大齿轮与小齿轮要结合起来,但方法简单粗暴,直接就想连接,搞的火星四溅、噪声刺耳!由于大齿轮材料强硬更是直接在破坏小齿轮……。
对于这样的问题,复杂吗?请一个工厂的学徒工都能解决的问题:面对两齿轮分裂的现实,只需要再做一个特殊的齿轮,此齿轮由两个大小相同的齿轮套接而成,其中一个为与大齿轮(非流通股)连接的小齿齿轮,另一个为大赤间距的小齿轮连接的齿轮。这样原来的不相连接的不同的两个齿轮(流通股与非流通)就连接到一起了。
从原来大齿轮(非流通股)的角度看过去,就是小齿轮(流通股)被拆细了。
从原来小齿轮(流通股)的角度看过去,就是大齿轮(非流通股)被缩股了。
连接这两个相互分离的齿轮这是最简单最科学的方法,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东西,而需要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的良心与果断。任何想通过皮带连接、绕弯连接等等举措都是徒劳无功的。
总结:中国股票市场由于一开始的制度性缺陷:流通股与非流通的市场分裂,占有三分之二的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在学习国外股票市场的IPO时,却误入歧途,被上市公司引为一级市场的“圈钱陷阱”。由此制度性缺陷逐极抬高了二级市场的流通股价格。
非流通股虽然没有流通,但是已从流通股的“圈钱陷阱”中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增值,主要表现为:
1、严重错误的所谓IPO发行,已经蜕变为“圈钱陷阱”。
2、利用二级市场的高价来高价配股或是增发,“圈钱陷阱”再次起作用,从而轻松占有流通股股东贡献的资本溢价,每股净资产大幅提高。
在这种制度性缺陷中,若坚持以流通股的市场价格来变现非流通的国有股,那么原有的游戏规则就被破坏,原来股权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高价流通股就会向非流通股的成本价格靠拢,中国股票市场的灾难就形成了,也就是我们在2001年6月以后所看到的情况。
所以如果不历史性的看待问题,不尊重历史,我们很难保证灾难不会再次降临,而灾难的再次降临的后果的严重性就更加不可预测。本文所提出的全流通解决办法是避免这种灾难再次发生的最佳选择。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