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峰
“不要怨我太薄情,只因等你太辛苦。”不少创业板候选企业苦苦等待创业板开出,却总是“只闻雷声,不见下雨”,只好改弦更张,与创业板“吻别”。
“我们不能再等了”
位于上海西北角的中科合臣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批通过中科院和科技部的“双高”认证的企业,并且早在1999年的5月,就有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开发行股票的方案。两年之后,这家公司仍徘徊在证券市场之外。而同一批通过认证的中科三环不单早已在主板市场上市,而且还走过了好几轮行情。“当初创业板那么火爆,而且考虑到创业板筹资可能比主板多,股票可以全流通,于是我们就选择了创业板。”公司董秘伍爱群说。
但这一选择现在看来是时髦而不合时宜。中科合臣(3.870, 0.10, 2.65%)早就准备了四个募股资金投资项目,而且都已经作了前期的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只等着热钱下“锅”,产生效益。但结果却是眼看商机无限,只能望而兴叹。
一番等待之后,中科合臣决定与曾寄予厚望的创业板告别,拥抱主板市场。公司董秘伍爱群说:“原来公司在经营方面的许多准备都是基于去年10月份上创业板的,后来听说要等到今年3月份,到了3月份,又说是5月份,现在看来今年能否推出都没有把握。可是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急需资金,我们不能再等了。”
据调查,不少最早通过“双高”认证,具备主板上市资格的企业与中科合臣一样,在久久等待创业板推出未果后,开始将目光转向主板市场。
另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上海创业板“正选”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虽然他们目前还没有完全达到主板市场上市的要求,但他们会努力,因为时间不等人。据这位负责人称,原本他们打算募股3个亿建立5条分别生产不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线,并且已经作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人培训工作,但创业板迟迟未推出,使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计划至今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且为了支持高额的R&D费用,他们已经开始出卖一些研究成果了。
作为这些拟上创业板公司保荐人的证券公司一年之前还是风风火火地招人马,拉项目,现如今面对创业板迟迟未推出的尴尬,也只能脑筋急转弯,指导企业“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并为那些股本规模较大,符合主板上市条件的公司准备两份针对不同市场的申报上市文件。据悉,一些证券公司已经开始将辅导期临近结束的创业板项目向主板市场推。有人估计这个数字大致有二三十家之多,占目前创业板候选大军的十分之一。
一寸光阴一寸金
曾几何时,创业板的诱惑是如此地辉煌夺目,虽然未推出,却在2000年的很长一段时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都在争相竞上创业板,不少投资者则抛了股票等在创业板上淘金。
但时至今日,当创业板推出的时间表越来越模糊,笼罩在创业板的光环也在慢慢暗淡下来。不得不承认,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在主板市场的成功上市对那些拟上创业板的企业来说心里颇不是滋味。因为在创业板初露“风貌”的一段时间里,主板市场的发行机制越来越“创业板”了。
勿庸质疑,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看中创业板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板的市盈率可能比较高,可筹集的资金可能较多。但是用友软件(13.790, 0.18, 1.32%)的天价发行和首日近百元的股票价格,让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信心。
从这两家由自然人控股的公司上市,也表明主板市场在为国企改革服务的同时,对民营企业伸出了欢迎之手。
对于企业来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商机是稍纵即逝的,企业发展也是不等人,不抓住资本扩张的时机,不抢先占据市场的份额,可能就会被残酷的市场淘汰。当初,那些符合主板上市条件,因一个“中国的纳斯达克[微博]上市公司”概念而奔向创业板的高科技企业,却迟迟未见创业板张开双臂,面对着主板市场的种种诱惑,怎能不动心呢?
上市融资,对于企业来说到哪个市场都一样。可是,对于创业板,这十分之一左右的企业易帜主板,意义却不同寻常。
我们会等到一个什么结果
谁也不会否认,微软[微博]是美国纳斯达克存在的“必要条件”。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微软,没有一批如日中天,迅速崛起的高科技企业,纳斯达克还会热钱汇聚,还会被世人津津乐道?可是,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我们的创业板如果还没有明确的“开张日期”,无疑会失去市场未来的中流砥柱。坐拥中国财务软件第一把交椅的用友走了,占据国内美容保健口服液半壁江山的太太药业走了。后面紧跟着还有一批最早通过中科院、科技部的“双高”认证,并且也是各省市推荐的第一批候选企业。这些企业因为都是经过有关部门严格的把关,属于“硬碰硬”的高科技企业,目前的经营业绩和未来的成长性俱佳。如果失去了它们,创业板靠什么来吸引筹资者和投资者?
一位正在排队上创业板的公司老总说:“如果一些优秀的高科技企业都到主板去了,创业板的市场形象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连带着融资功能也会比较弱。创业板市场可能就会像以前的B股市场一样,成交量萎缩,配股、增发都会发生困难。那样我们就会谨慎选择融资市场。”
更有一位了解创业板候选企业情况的公司老总说,有上主板资格的现在都瞄准了主板,剩下的企业中有一部分是在听到创业板要建立的消息后,拼拼凑凑“组装”起来的,刚够创业板的及格线,这些“定制”出炉的“创业板公司”目前正奄奄一息,等待着创业板投下甘露,因此它们是最没有“活心思”的了。未来的创业板如果充斥着这种企业,风险不言自喻。
更让创业板候选企业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积聚在创业板候选队伍里(据报道,目前已有300多家等候在创业板的大门前),一旦创业板开张,上市股票蜂拥而至,筹资能力一定被分摊,这对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一个上市机会的企业来说,当然是不满足的。
创业板公司股票可以全流通的优势,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则认为并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正如那位不愿透露名称的企业负责人所言,他从创业一开始就把自己与企业的发展绑在一起的,即使在创业板上市,他也不会抛售手中的股票。而公司的原始法人股东看好公司发展的前景,他们的目光也不会如此短视,再说法人股终有一天会流通。
水真的只能到100度才能喝?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候选企业都对创业板失去了信心,仍有一些已经符合主板要求的创业板候选企业对创业板“爱你没商量”。本周刚刚在媒体刊登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告的万达信息(7.210, -0.03, -0.41%)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500万元,成立以来连续5年盈利,去年产值为1.5亿元人民币,完全符合主板上市的要求,但同时也在等待创业板开出的消息。该公司的市场公关部经理指出,在人们心目中,创业板的代名词就是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公司,上创业板市场,可以很好地树立企业高科技、高成长性的形象,在IT业树立企业的知名度,因此,他们仍考虑在创业板筹资。与此同时,创业板的入市门槛较低,企业上市的把握比主板更大,也是另一个原因。
在中国,似乎总是“摸着石头”要比算准了“水的深浅”“过河”来得快。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试着试着”就开了10年。而创业板则慎重得很,一会儿是改名称,一会儿是定规则,却事到如今仍是99度还差1度,就是“开”不起来。
有人说,去年4月份开始的纳斯达克暴跌冷却了创业板的热度。有人说,香港创业板创立以来的惨淡经营令有关方面对创业板的推出开始犹豫。理论界反对建立创业板市场的声音开始“吱吱作响”起来。而资本则不会甘心等待,只要有一丝空间,“寻租”活动就会以千百种形式发生。各地不同形式的所谓“创业板候选公司”股票明里暗里的转售,说明一些风险投资正在悄悄地撤出这块不确定系数很大的市场。
但是面对已整装待命的交易所,面对已“荷枪实弹”的证券公司,面对翘首以盼的候选企业,创业板的推出无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现在的问题是:水真的只能到100度才能喝?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