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推出须等对企业赢利认识的统一
--我国二板的波动将远大于目前主板的波动
--证监会将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
--证券市场融资能力的提高仍然有很大空间
中国证券市场不久前迎来了10周年大庆,在回顾历史、盘点成绩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仍然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过去的不规范尚未解决,如今又必须面对加入WTO后的世界竞争。创业板为什么久唤不出?基金黑幕还要持续多久?中国证券市场将如何面对WTO?诸多的问题,如鲠在喉。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先生就这些问题在北京做了精彩的演讲。
创业板未能推出只因纳斯达克[微博]太冷
证券市场有着太多热门话题,对中关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当数创业板。从去年决定开设二板(创业板)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以来,创业板一直颇受关注。近半年,很多消息都认为创业板今年年底就会推出,专家和一些服务部门也在催促企业快做准备,但创业板的正式文件至今未见公布,而从文件公布到积累一批企业上市尚需时日,创业板今年推出显然已经没有希望。
由于创业板的征询文件中多项规定和《公司法》抵触,很多人推测要等明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修改《公司法》后,创业板才能合法推出。可是,有人指出近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案中,根本就没有相关内容。那么,创业板近期能不能推出呢?
周小川介绍说,去年年底修改《公司法》已经为创业板的推出留下法律空间,它授权国务院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条件和无形资产比例等问题做出规定。因此,创业板的有关法律文件,可以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和规定,不用等明年春天人大常委会讨论。
周小川透露说,创业板至今没有推出,主要原因是尚在讨论是否应该要求企业赢利。当初我国决定开设创业板,是受到美国纳斯达克欣欣向荣的影响。纳斯达克不要求企业有赢利纪录,只要求企业有良好的成长前景,为创业型企业成长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开设二板目的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所以最初也是这么规定的。但是现在纳斯达克大幅起伏,香港创业板一直冷淡,对新经济的预期降低,人们又开始认为应该要求上市企业达到一定的赢利水平。所以创业板正式文件的公布必须等这个问题得到冷静的统一认识之后。
上市企业资质越来越好 但股指波动将加剧
据周小川介绍,目前已经正式提出到二板上市申请的企业有几百家,它们主要集中在通讯设备、集成电路与电子器件、生物、新材料、农业高科技等行业。其中,单纯的网络公司的比例很小,而这类公司正是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的重要来源。同时,我国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的前景很好,所以国内二板的风险将小于纳斯达克。
周小川还指出,不仅二板,主板的上市企业也越来越好。他提醒大家,10年前主板的设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资质不良、分担银行投资风险。所以,最初的上市企业很多的效益并不好。总的看来,主板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国有企业,表现不是很好,这是我国股市很难靠业绩推动的主要原因。不过,这两年来,随着上市审批制度的改变,买壳上市的增加,不良资产被替换出去,主板的企业资质也越来越好。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股指的波动将加剧。周小川介绍说,我国股市大盘指数波动一直不大,今年日波动辐度经常在1%左右。国务院也只要求波动超过2%,才需要中国证监会提出报告。而香港股市波动一般都是2%左右,纳斯达克更是以5%左右的幅度上下起伏,有时甚至高达10%。所以,周小川提醒大家做好心理准备:我国二板的波动将远大于目前主板的波动。
不过,中国证监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降低股市风险,必然会采取一定措施,把这个波动控制在一定幅度内。周小川声称:如果二板波动太大,那就说明我们的管理还有缺陷。
《基金黑幕》提供监管线索 服务机构“三无”严重
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性向来就很受议论,“基金黑幕”事件更是引爆了中国证券市场 “大地震”。10月初《财经》杂志推出封面文章《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该文通过跟踪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国内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市场上的大宗股票交易记录,在客观详尽地分析了它们的操作行为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证券基金有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有证券业人士认为,《基金黑幕》是中国证券市场10年来第一份对机构交易行为有确切叙述的报告。
该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全体股市中人的注意,广大中小股民被操纵的感觉自此得到证实,专家则讨论投资基金是否起了“稳定股市、分散风险”的设立目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则很快联合发表严正声明,声称该文颇多不实之辞和偏颇之论,会严重误导投资者。它们还声称对《基金黑幕》一文作者及《财经》杂志社的行为保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周小川没有对文章本身加以解释说明,但透露说,包括证监会在内的管理部门已经根据文章提供的线索,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
周小川指出我国证券市场的确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虽然股民已经逐渐成熟,不再因为股市失利向政府“要说法”,但市场服务机构,尤其是基金管理公司“三无”严重。一无“专业”。我国目前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并无明确分工,业务重合,容易实施“对倒”等违法违规行为。另外,基金管理者应该通过自己的研究,使投资者相信它的选择,放心地把钱交给它投资,但是现在的这些基金管理公司很少能够提供有力分析,还是从事一些短期行为,无法起到应有作用。二无“人才”。由于我国基金发展的历史还很短,还没有培养出专业的研究人员,它们的工作人员只能来自银行和交易部门,而银行本身就是问题重重,交易部门的操盘手更是习惯跟风而起,短期操作。三无“内部控制”。公司历史短,管理不规范,在业务选择和具体操作中没有很好的控制手段,工作人员不珍惜工作机会,也容易受利益驱使违规操作。而监管部门的惩罚又不够有力,所以证券市场的“黑幕”仍会继续,但随着监管手段和权限的调整,这种情况将会有所改变。
证券市场要占企业融资半壁江山
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十年间,一大批国有企业发行上市,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中起了先导和示范作用,也为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开辟了直接融资渠道。截至今年11月底,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063家,累计筹集资金4846.1亿元,境外上市公司筹资1439.1亿元(173.8亿美元),红筹股筹资3158.0亿元(381.4亿美元),我国证券市场境内外累计筹资总额达9443.2亿元。
但是,在对国内外企业融资情况加以比较之后,周小川指出,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能力仍然有很大提高空间。当今世界,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三条: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股票市场。在金融市场上,这三种渠道互有分工,为企业提供不同层面的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主要面向那些风险较小的、比较成熟的项目,它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企业应该付出的利息也比较低;企业债券面向那些风险比较大、前景不够明朗的项目,风险越大,企业应该支付的利息就越高;而股市则把企业的经营状况公示于众,让股民来判断企业的成长性,企业从股市获得资金,同时也和股东分享利益。 三种渠道的风险集中程度不同,对社会影响程度也不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大众储蓄,如果承担过大风险,对社会冲击会比较大;而债券持有人和股民因为是通过自己的选择承担的风险,并且涉及的人数有限,所以对社会影响也不会太大。从199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筹集资金的90%,到现在的70%左右,我国证券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越来越大的能量。但是,这种筹资结构和国际比较,仍然不够理想。据介绍,美国企业的银行贷款只占企业所筹资金的1/2,欧洲不到2/3。日本的情况则和我国比较相似,但是正是由于日本银行承受压力过大,不得不为一些风险太大的项目提供贷款,终于导致了经济危机。前车之鉴,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融资渠道,减轻银行融资压力,降低银行风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明年我国证券市场不仅要开设创业板,还会有以下大动作:公司债券市场化、开放式基金出台、股指期货问世、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等等。其中,对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公司债券市场化。我国现已上市交易的公司债券还屈指可数,但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许多限制将被取消,发行债券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融资空间。
管还是放?
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划,据说还在“规范还是发展”的圈子里徘徊。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管”和“放”的问题。
规范和发展并不是敌人,规范的事物往往可以发展得更好,遵守交通规则的公共交通比“大路通天各走各边”的全无规矩必然更有效率,也更安全。“管”和“放”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怎样“管”又如何“放”!证券市场的目标是市场化,而真正市场化的“管”、“放”绝不是天生的敌人。
市场化的“管”,是制定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受到同等的待遇。所以,希望从投资者那里得到资金的企业必须把自己一切有可能影响到股东收益的信息都披露出来,让投资者掌握充分信息以备选择;接受股民委托的基金管理者,必须遵照双方达成的协议,为其负责。当然,股价跌落了,投资者也不能责怪企业和基金没让自己“发财”。
市场化的“放”,是让上述的每个主体都在已经制定的规则里“游戏”。股民不能随意干涉企业的发展,而是必须通过股东大会;股民如果把一切权力都委托给基金,就不能干涉基金的具体操作,当然后者违反协议则例外。这种“管”和“放”因为让每一个主体都能够从自己的行为受益并对之负责,即使会比过去的“不能动弹”乱一些,但也不会乱到把规则本身和规则的制定者都推翻,因为规则和制定者都是经过这些主体认可的。但是如果这个规范只是为了画一条线,定一个框框,为了让它看起来比较整齐,管理起来比较容易,那这些线这些框框只能限制那些胆小的,而很容易被胆大的突破。因为,这个框框不是他们认可的,对他们也没有什么益处。(方圆)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