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再成焦点 据称遭美证监会非正式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5日 15:3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何华峰 香港报道 在遭遇两起集体诉讼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股票代号:LFC.NYSE,2826.HK)在美国再次引人关注。4月1日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证监会已经开始对中国人寿展开调查。
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国证监会的调查最近才开始,目前仍然是非正式的。非正式调查转成正式调查的前提是,调查人员相信案件必须进一步深入,并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5名专员投票后,获得要求调查对象提供证据的授权。 《金融时报》还说,这是美国证监会第一次对中国国家控股公司的首次公开上市IPO进行调查。 中国人寿做出反应 受美国证监会调查消息传出后,4月1日,中国人寿在香港股市收盘下跌3.06%,至4.75港元,成交量巨大。而反映大盘的香港恒生指数则基本以平盘报收。 中国人寿方面已经做出反应。4月2日,中国人寿刊登公告,表示已知悉媒体的有关报导,但目前“并无接获美国证监会有关调查的任何通知”。中国人寿同时称,“倘若香港或美国相关监管机构对本公司作出任何调查,本公司将充分配合”。 在中国人寿遭到美国证监会调查的消息传出后,4月1日,远在德国柏林开会的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就此作出表态。英国《金融时报》援引金人庆的话说,中国人寿在首次公开发行的预备阶段操作十分公开。 去年年底,中国人寿在美国和香港同时上市,集资额为去年全球之冠——高达34.6亿美元,在美国的超额认购倍数高达20多倍,将“投资中国热”推向最高潮。与以往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默默无闻不同,中国人寿股票交易活跃,成交量一度居市场之冠。 但是,今年1月30日,国家审计署披露,在对中国人寿的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审计中发现,母公司涉嫌各类违规资金约54亿元。此后,中国人寿不断在以监管严厉著称的美国证券市场遭到麻烦。仅在3月份,该公司已经先后遭到两起“集体诉讼”。 当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披露以后,中国人寿一再强调,事关原先的中国人寿的“原罪”,与上市公司无关。这些问题发生在1992~1993年、1995年、1998年、2000~2001年,部分损失已经得到赔偿。 但是,市场并不信服。也给专门从事“集体诉讼”的美国律师事务所提供了“商机”。 3月16日,中国人寿被告上美国的法庭,遭到股民的“集体诉讼”。组织这场“集体诉讼”的律师事务所,全称是Milberg Weiss Bershad Hynes&Lerach(简称Milberg Weiss)。这是美国最著名的从事“集体诉讼”的律师事务所,在今年1月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誉为“集体诉讼先生”。 遭诉后,中国人寿称“正与本公司之美国律师审阅该投诉,预期会就该投诉作出强烈抗辩”。 但不少法律专家预计,中国人寿全身而退的可能不大,最可能的结局是,在赔偿一定金额后,以和解了事。 3月25日,另一家美国律师事务所Cauley Geller也因同一事由,组织股民向中国人寿提出“集体诉讼”。 海外IPO不确定性增加 中国人寿在海外资本市场上的种种不利传闻,令本已经有退潮迹象的“投资中国热”加速冷却,也加大了今年中国企业在海外首次公开招股(IPO)的不确切性。 2004年,有众多的中国企业计划在海外首次公开招股,总金额估计约为150亿美元。包括中国建设银行的50亿美元,中国网通的20亿美元,还有中国平安保险和中国民生银行等,均计划推出大型海外IPO计划。 中国人寿在去年年底的成功上市,使“投资中国热”的概念强劲,这一热潮在今年1月得以持续,但从2月开始逐渐退却。 4月1日,华润万众电话有限公司(股票代号:0331.HK)在香港首日挂牌即以下挫8%收盘。此前,投资者对该公司的首次公开招股IPO也反应欠佳。 万众电话是华润集团旗下从事香港移 动电话运营的公司,此次IPO集资1.57亿美元。 此前,中芯国际(股票代号:0981.HK)和TOM Online(股票代号:8282.HK)等近期挂牌新股的首日上市表现均令人失望。分析师担忧投资者热情可能会因此遭到削弱,亚洲IPO市场热潮面临挑战。 香港一位资深股票经纪人说,“在(中国人寿事情)没闹大之前,国企和H股就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吃得开了”。 对于中国人寿事件对今后IPO的影响,他认为“还要观察,还要看(中方)怎么处理”。他预计,“中方不会不管,因为如果一点安排都不做,闹下去,对以后的IPO都不利”。而最好的结果是庭外和解,即“只赔偿一点损失,不承认做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