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市冷思考:TCL集团上市模式难以复制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1日 17:44 证券市场周刊 |
孙宁 近期,整体上市无疑是市场最热的热点,本刊上期封面文章深入分析了整体上市给市场带来的投资机会。成功范例的指导和监管当局的鼓励,使得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纷纷摩拳擦掌。然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恰恰是冷静,整体上市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压力增加质量堪忧 在某种高度上,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被看做是对中央提出的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国有资产证券化的积极呼应。国信证券综合研究所总经理何诚颖不无忧虑的表示,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扩容压力增大了。 曾有人做过统计,有80%的上市公司都带有母公司,假设他们都跃跃欲试,则市场的资金压力就会达到上千亿。 “另外就是整体上市之后,其资产质量堪忧,”现在浮出水面的TCL集团、武钢股份都是资产质量较好的公司,如果其他集团跟风上市,资产质量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资产质量良莠不齐,受到最直接损害的就是股东的利益。”何诚颖说。 另外,记者采访到的市场研究人员都认为,整体上市被市场追捧最关键的一点是定价问题,TCL的换股方案就被认为是充分考虑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但在市场上并没有就此达成充分共识,仍有人认为,这种“创新”不过是以换股之名,行“增发”之实。定价问题不解决好,以后的集团上市可能会面临困境。 清华大学的朱武祥教授认为,国资委作为供应方,对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当然是鼓励的,关键是证券市场投资者要对此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于那些不好的整合,投资者可以给一个比较低的估值。 TCL模式难以复制 TCL集团整体上市大获成功,有其不可复制之处。TCL业务以电子产品为主,股份公司与集团是处在同一条生产线的,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产业关联度极高。而其他一些家电企业,比如青岛海尔,虽然业绩不错,但其涉足产业太广,甚至包括房地产业。这对它整体上市非常不利。 朱武祥教授认为,准备整体上市的集团应该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清醒而准确的认识。集团是否需要进行整体上市,要看整体集团的下属资源之间是否有整合效应,即所谓协同效应。他举例说,比如微软公司,不分开上市是因为它是以研发为基础的企业。国内某些通讯类企业也是这样。随着产品的多样化,这一类公司内部会形成一个共同的研发平台和品牌渠道,这样整合效应会更大一些。如果下属各公司的业务之间没有关联性,整体上市只是增加了资产规模。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整体上市,关键是要比较整体上市带来的协调成本和协同效应收益。 除此之外,朱武祥教授还认为,TCL整体上市之所以如此受追捧,还反映了中国对上市公司考核标准的问题。由于银行贷款和证监会的融资规模,都跟上市公司的账面值有关系。账面值大,融资规模就可能大一些。在国内,IPO融资不能超过资产规模两倍。增发不能超过一倍。这导致市场对盈利能力的评价和监管标准之间产生冲突。 朱武祥说:“在国外,企业股票价格高低和账面值没有关系。比如微软账面价值只相当于通用汽车的9%,而股票市值是它的9倍。可以看出,资产概念在国外并不重要。所以国外企业要做一些分拆,把不相关的工厂分拆出去。而中国有些集团要上市,就是要加一些资产很重的企业进来。资产重了,对企业来说,融资、抵押贷款等就更方便了,但对投资人来说,并不一定划得来。但是在国外,两个企业合在一起不是为了合资产,而是为了形成更强的产品竞争能力。国内的企业则着眼于资产的合并。所以,目前的评价标准和企业的真实价值能力,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