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宏超北京报道
当有消息称首次保荐代表人考试报名的人数已超过2000人时,离报名截止日期2月15日还有十多天。对于任何组织考试的人来说报名者的踊跃都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证监会面对这样的场面却一点都笑不出来了。
因为证监会划定的有资格申请参加首次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的三类人士加起来也超不过千人。“这就意味着有近一半人考试资格造假。”一位北京的券商投行人士指出。
证监会制定的考试原则是“诚信申报,事后追究”,保荐人和保荐机构的申报材料只要符合规定,都将被认定是真实的,不会进行相关审核,一旦存在虚假被举报或曝光,将直接面临被注销的危险。
造假各显神通
“据我了解到的是可能报名人数要比想象的多得多,可能达到了2500人左右。”深圳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部副总裁透露。但负责此次考试的中国证券业协会执业标准委员会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报名的人不到2000人,也就1000多人。”他表示由于离报名截止日还有10天左右,所以具体的报名人数现在还不好透露。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现在这部分已报名的人员名单还没有报到证监会发行监管部。
“符合考试资格的三类人:第一类人的大致数量在200人左右;第二类人大约在500人;第三类人在排除与一二类重合的,人数在100人左右,这样符合资格的总人数应该在800人左右。”深圳那家证券公司投行部一位副总裁告诉记者。
“最后确定的保荐人数量可能还是与通道数对应,大致通过的保荐人数量在400-500人之间,即通道数的2倍。”深圳那家券商投行部副总指出,“目前,50家左右的主承销商,南方、国泰君安投行人员在100人左右,而更多的券商在50人左右,许多小券商只有20人左右。总人数应在2500-3000人。按照目前的报名人数,基本上所有人员都有资格参加保荐人资格考试了,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也是一个笑话。
他透露一些证券公司在保荐人考试资格上的造假各显神通,不过大致有这样几种方法:小券商主要在第三类上造假,一般是从外面拉人;大券商主要在二、三类上造假,但第一类是硬指标,第三类靠两头,这样可以把第二类空出来,主要手段是把一些并非高管的人员突击提拔为高管。
利益驱动
“大家都在造假,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只不过小公司更厉害而已。都从单位利益出发嘛,小公司是单位造假,因为考的人越多,就有可能过的人越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保荐人资格;大公司主要是为一些个人提供方便,因为拿到这种资格,个人也就有资本了。”上海一家老牌券商的投行部董事提起这件事就发起了牢骚。
保荐人制度最大的优势在于责任落实到个人,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保荐代表人肯定是市场的稀缺资源。这可能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平安证券某人士表示,每个保荐人一次申报一个项目相当于是一个通道,这就会出现很多券商寻找机会拥有尽可能多的保荐人资格。
“真正触动券商的是保荐代表资格,这恐怕是证监会始料不及的。”有市场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券商间出现保荐人的恶性竞争可能很快就要面对。“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要先把公司做上市,加上3年的保荐期,保守的估算也要4-5年的时间,如果一个保荐代表人只能够保荐一家,也就是说他在4年时间里只能做一家公司。”广发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一位人士估算。而原来一个项目占用通道的时间平均在1.5年以上。”恐怕我们还不如通道制的时候吃得饱。那时只有争夺保荐代表人资源。
保荐代表人这个新名头将在今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上最炙手可热,正是即将实施的保荐人制度把今后拥有这种头衔的人推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能否成功保荐代表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证券公司今后在投行业务上的成就也取决于本机构的保荐代表人。一些券商甚至放话愿开出200万元年薪的天价聘请保荐代表。铤而走险的造假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
质疑考试安排
而为了应付这个考试,很多人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全力复习,甚至有证券公司传出参与考试的人放半年假准备应考。
“以证监会的设计,保荐人制度更重视经验,是考察投行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着重对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搞成资格的考试。”深圳那家券商的投行部副总裁指出。他透露,证监会目前陷入一种很难的境地,不知如何来出题。
银河证券一位投行经理说自己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完全符合条件。他认为:“问题不在于证监会如何规定让谁去考试的问题,在什么人考的问题上给予过多的规定和限制并不公平。关键是证监会如何出题才能衡量出水平,只有越多的人去考试,甚至是向社会放开,才是公平的。只有通过出题和考过的人数限制,才能真正选拔好的保荐人。”
诚信和业务水平,这些是无法通过考试考出来的,这确实为这项考试的设计者出了一道难题。
保荐人制度仍待完善
证监会发行部的人士去年底曾表示,尽快将保荐制引入主板市场已成为证监会目前首推的工作任务,这项政策的出台必将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但出发点好,对于“摸石头过河”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并不意味着过程是没有缺憾的。“事实上中国特色的保荐人制度把个体的人和项目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但是券商能做多少项目,人是一个方面,主要还是取决于券商的资源、市场认同等多个原因,而现在就将这一切拴在了个人身上。”北京那家老牌券商的投行部副总谈到自己的观点:“确定保荐人的人数,还是计划经济行为。”
而保荐人资格的确定也是让很多业内人士莫名其妙,“现在看来证监会很可能是根据事先确定好的保荐人总的名额,然后再寻找确定人员的范围。”北京一家券商的徐先生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完全按照这个规定似乎有不妥的地方。有些投行人员具备充分的投行经验,但近两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做项目,还有的是在做幕后工作的优秀投行人员,真正了解他们的不是证监会的考试结果,而是他所在的投行,应该由该投行来考核并推荐保荐代表人的资格。
“在1994年-1997年没有项目负责人,而到了1999年以后明确了投行项目要有项目负责人,实际上已将责任落到个人身上。原来的制度已经比较合理。”这位北京老牌券商投行部副总对于这个还存在一定缺陷的制度持保留态度,“保荐人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其实这样的意见在证监会征求意见时就反映过,但并未采纳。”
2月6日,离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报名截止日2月15日还有9天,证监会又急召60多家的券商投行部老总赶赴北京再次讨论保荐人制度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