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得你不信,两年前许小年的那个所谓的“千点论”和“推倒重来论”的预言现在成了事实。
2003年11月13日,沪综指下探1307点,创下4年来新低的时候,我们已无法回避一个令人震惊现实:如果扣除沪市大盘成份股虚增指数的作用,实际上,指数的真实水平已跌至1000点以下。
对此,许小年本人也不胜唏嘘
本刊记者/张邦松赵江涛(发自香港)
2001年秋天,面对当时低迷的股市,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语出惊人:“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健康的。股价下跌并非由国有股减持(10%)或大盘股上市引起,根本的原因在于股价过高缺乏基本面支持,以及市场的不规范操作引发的投资者信心危机。”
此番言论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这个被认为是“千点论”和“推倒重来论”的观点显然是当时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一场关于股市前途的论战也因此展开。
两年多过去了,股市的跌势从来没有因为哪场争论而停止过。提及往事,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办公室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的许小年不胜唏嘘。在许的脸上,我们看到的不是预言成真的快慰,而是一种凝重,以及对中国股市前途的思考。
“市场经济须要容忍各种观点”
新闻周刊:2001年您提出中国股市“推倒重来”和“千点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现在回过头来,您怎么看待那场中国股市著名的争论?
许小年:“股市推倒重来”和“千点论”都不是我自己说过的话,我只是说过当时中国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难以支撑当时那么高的股价。有些媒体和个人非常不严肃,我没有说过的话也强加到我的身上,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扰。那段时间我的信箱都被塞满了邮件,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一段时间,我的亲人都很担心我的人身安全。
这也反映了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些东西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需要多元化的文化,需要容忍各种观点的存在。比如在股票市场中,有多空分歧才会有交易。分歧、差异、对立、民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基础。
新闻周刊:无论您有没有说过,“千点论”都成为了现实,您的感觉是庆幸还是悲哀?现在股市是否已经调整到了一个健康的点位?您说的那些问题是否因股指的调整而得到解决?
许小年:股指调整到什么位置或许并不重要,调整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不能说股指向上走就是形势大好,向下走就是形势不好,不能作这种简单的推论。
现在中国的股市出现了一些好的趋势,就是股票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比如一些绩优大盘蓝筹股的价值得到了投资者的重新认识,在股指下跌时反而出现了上涨,股价上有较好的表现;一些业绩比较差的股票出现股价大幅下跌,反映了以前估价过高。股指在什么位置有市场自身的规律,重要的是投资者是否已经认同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只有以价值为基础,中国的证券市场才能健康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股市的问题是结构性的以及基础薄弱,并不是指数的低位,股指的下跌只不过是这些长期存在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就象一个人因为炎症而发烧,仅用退烧药维持正常体温是不够的,必须要消除炎症,消除引起发烧的根源,才能长期维持正常的体温。所以股指涨到哪里跌到哪里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关键是我们的市场是不是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对投资者利益的制度化的保护,给投资者具有可信度的保护,这样才能重建投资者信心。
“政府要好好检讨一下制度建设”
新闻周刊:两年多来,市场成交额极端萎缩,筹资额显著下降,投资者损失惨重,股市吸引力急剧下降。数据显示,在居民财产中,股票投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这都是市场信心不足的表现,原因是什么呢?
许小年:中国证券市场不规范和上市公司股票质量差,是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市场本来应该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长期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却不能实现这个功能,优的不能胜出,劣的不能淘汰。好公司的股票不能持续上升,相反ST、PT的股票却因炒做跌不下去,,上市公司的质量得不到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从哪里来呢?监管力度不够,恶性坐庄炒做长期大面积存在,投资者怎么能有信心?要坚决打击价格操纵,使市场更加规范。
中国证券市场上,ST股票能够成为常盛不衰的炒作题材,原因之一是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公司要退市了,最着急的是公司所在地的政府,想办法救助,注资、债务重组,就是不能让退下来,市场于是就炒注资概念,公司不仅没有退市股价反而被炒上去了,公司的治理机制、经营管理、业绩效益并没有明显改善,这样市场怎么能实现优胜劣汰?新闻周刊:如何重建市场信心?
许小年:中国证券市场信心的重建并不在于政府出利好的政策消息,也不在于注入更多资金,更不是去解救那些因违规操作而陷入困境的从业机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要再说空话,好好检讨一下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在立法和执法方面、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具体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资者对自己权利的意识。股东意识的觉醒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最近一些上市公司计划增发,伤害了现有中小股东的利益,一些中小股东不再象以前那样“逆来顺受”或“无可奈何”,在股东大会上联合起来,强烈反对增发,并向监管当局和公司的管理层呼吁要重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中国的投资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利。
“国有股流通问题不解决,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空话”
新闻周刊:勿庸置疑,上市公司质量是困扰中国股市的一个顽症,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最近发生的成诚文化和啤酒花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上市公司的问题出在哪里?股市应该在规范中发展,制度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回首我国证券市场这些年的历程,您认为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许小年:中国证券市场现有的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上市公司无限度增发冲淡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这种现象之所以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制度上有问题。问题在于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大股东的利益和股价没有紧密联系,而小股东主要靠股价上升获得投资收益,大股东不象小股东那样在乎股价,这里就产生利益冲突。大股东利用控股的地位,能够在股东大会上取得简单多数甚至三分之二使他们的计划得以通过,形成一股独大或者是数股独大的局面。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一天不解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口号就是空的,中小投资者在国有大股东和法人大股东面前就是“人为刀殂,我为鱼肉”,面对很多侵害他们利益的事没有办法。保护投资者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制度上缺陷是造成中小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护的根本原因。
应该给投资者以法律和制度上的可靠保护,增加伤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的成本。就上市公司的增发问题而言,现在投资者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脚投票,增加了大股东增发的成本,表现为股价的下跌,但是这个成本还不足以大到阻止增发。
保护投资者利益当然也包括保护大股东的利益,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平衡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平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使大股东和小股东可以在平等的地位上通过沟通协商来解决彼此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新闻周刊:无论如何,国有股全流通都将会是一条必经之路,您认为全流通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或者说您对全流通有什么建议?
许小年:对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全流通问题,不能总是久拖不决,不论是好的解决方案还是差的解决方案,总比不解决要好。现在投资者最害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解决这个问题,象相声段子里脱鞋的故事一样,一只鞋子扔到了地板上,另一只迟迟不扔,楼下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扔,所以一直不能睡觉。干脆还是赶紧扔下来,大家知道了也就可以放心的去睡觉了。长期不解决这个问题,投资者怎么能有信心呢?怎么能安枕无忧呢?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角度看,拖的时间越长成本越高,越拖解决问题越困难,对各方面来说都十分不利。目前市场上对这个问题是有共识的,这个时候管理层应该有勇气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付出一定的代价来将这个问题解决掉。全流通是多赢,对投资者、资金使用者和国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不流通是多输。
政府、投资者、上市公司应该在全流通问题上达成共识,三方应该在沟通的基础上定出原则和规则,三方代表协商解决,国家不能替别人作主。在相互妥协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尽量市场化操作。应该看到,全流通问题的解决会给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也应该看到,一个健康活跃的证券市场对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闻周刊:中国股市与世界上比较成熟的几大股市之间是否有可比性,我们可以从它们那里汲取那些经验和教训?
许小年:中国证券市场与国外证券市场相比,比较指数、交易量的市场指标等都没有意义,应该比较的是规范化程度、保护投资者的制度以及上市公司的质量。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不尽相同,但是都十分强调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就犹如在社会生活中保护妇女儿童一样,保护弱者的利益,这很重要,因为市场没有他们参与是不行的。
许小年简历
毕业于加州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美林证券亚太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顾问,麻省Amherst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小年在2001年9月主笔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时的市场调整是不可避免、也是健康的,他对中国证券市场从“企业本位论”转变到“股东本位论”的言论,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和极大争议。现任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总经理。
|